尚晓光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是神经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易出现高位状态的颅内压,进而引起呼吸道发生梗阻,造成呼吸骤停,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为此,本研究主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以颅内压监测及相应护理,并对其护理疗效实施剖析,将结果作如下阐述。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93例对象均来自在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7例观察组与46例参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1.0±4.0)岁;参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0.5±4.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照组:对术后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实施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对脱水药物用量实施调整;术后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消毒;辅助进食、擦身等生活护理;严格遵守营养饮食计划;适时施以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每间隔2 h翻身一次,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观察组:在接受上述监测和护理的同时加用颅内压监护。严密监测患者颅内压情况,当颅内压高于2.0 kPa时,就表明颅内压出现了增高,当接近2.67 kPa的临界值时,则需及时施以降压措施。妥善固定引流管、密切注意其管内通畅情况、引流液形状、颜色及引流量,保持适宜的引流速度。
1.3 观察指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利用FIM评估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主要评价患者的行走、交流、转移、生活自理、社会认知、括约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分值高表明生活能力好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两组间数据实施分析处理,利用[n(%)]表示计数资料,(±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以χ2以及t对结果进行检验。若P低于0.05,则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情况:观察组生活自理评分(27.58±2.39),参照组(25.74±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5,P=0.001);观察组括约肌控制评分(7.48±1.23),参照组(6.7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8,P=0.005);观察组行走能力评分(8.19±1.22),参照组(7.5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P=0.006);观察组转移能力评分(12.28±1.29),参照组(11.4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4,P=0.003);观察组交流能力评分(12.31±1.25),参照组(11.4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观察组社会认知能力评分(15.13±1.157),参照组(14.3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P=0.002)。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情况:观察组中发生便秘、压疮、继发性肺炎的患者各1例,总发生率为6.38%,参照组中,便秘4例、压疮2例、继发性肺炎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总发生率21.7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59,P=0.033)。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以局灶性出血、坏死以及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性为临床表现,此病的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尤以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临床多采取手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但是术后很容易出现颅内压反弹而导致颅内压升高,极易造成再次出血。而通过实施颅内压监护可有效监测颅内压情况,有利于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判断,当颅内压出现上升并超过临界值时,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脑疝及增加患者痛苦[2]。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脑室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避免触动引流管;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引流速度,如引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使颅内低压现象加重;此外,引流装置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3]。而通过施以适宜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护理治疗;通过鼓励患者尽早接受康复锻炼,能够尽早恢复机体功能。从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参照组,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由此说明对采用颅内压监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以颅内压监护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