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宁
(临沭县妇幼保健院,山东 临沂 276700)
就现阶段的乳腺导管扩张病而言,其通常在未婚年轻女性、妊娠后、绝经期或者产后发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加大了治疗难度。本文研究针对乳腺导管扩张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1.1 导管扩张期:起初在乳晕、乳头的输乳管发生扩张,其主要是因为内部积聚含有脂质的分泌物。该阶段无显著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为此将其称之为隐匿期。导管内部聚集物刺激、分解可导致导管壁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症浸润,为此,该阶段会呈现出轻微的炎症症状。乳头后方位置存在变硬、增粗的乳管,对乳管进行挤压,乳头可明显出现乳白色物质,也有稠厚、黄色或者伴有一丝血迹的液体出现,经涂片细胞学检查可发现泡沫细胞、红细胞或者炎细胞。该时期可采取手术切除方式,病理切片主要以炎症和导管扩张呈现。
1.2 炎块时期:该时期还称之为“肿块期”。导管内部有较多聚集物,导管壁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症浸润状况加重,导管受到破坏;导管内部聚集物经过导管进入到乳腺间质和管周内部,一旦出现强烈的炎性反应则会形成肉芽肿,病变累及附近的乳腺组织,导致不规则或圆形肿块出现,因为肉芽肿组成含有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经常被误诊为结核,可该疾病能与结核进行有效诊断和鉴别。一旦炎症显著时,肿块的表面则会呈现出红肿症状,在诊断上相对容易。为此,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可将质硬肿块清晰呈现出来,可在钼靶X线片上,会呈现出不显著的增高密度阴影,该点能够和乳腺癌进行鉴别。
1.3 脓肿期:脓肿主要分布在乳晕区,其会在乳头周围形成很大或者多个炎性肿块。表面皮肤主要以红肿呈现,局部存在波动感和压痛感,同侧的腋窝会出现中大的淋巴结。该时期便于诊断,通常无误诊状况发生。患者通常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偶尔存在下肢皮肤出现红斑、发热等症状,皮肤科活检或会诊主要为“脂膜炎”,详细机制不明确。
1.4 瘘管期:大部分的脓肿溃破后,经常在乳晕的附近出现很多瘘管口。其经常与厌氧菌或革兰阳性球菌合并,该期间可蔓延数年时间,且不断加重,在诊断时不会发生误诊。
2.1 导管扩张期:通常情况下该阶段患者不就诊。此时需要对如乳头进行轻轻挤压,使乳头乳晕部位的白色物质被挤出,禁止用力挤压乳管,避免乳管发生破裂。应用氯化钠溶液对乳头进行清洗,避免堵塞乳管孔,同时采用70%的碘伏或者酒精对乳头进行消毒,进而保证乳头区域处于干燥状态。针对病变乳管采取完全切除方式,否则一旦复发,则对导致乳头部位的切口发生破溃,导致无法愈合的慢性瘘管出现,通常需要采取再次手术方式将残留的病变切除[1]。
2.2 炎块时期:一般状况下,经常将该时期呈现出的临床症状误诊为乳腺癌。经过钼靶X线摄片检查方式,肿块位置主要呈现出密度不显著的阴影,且存在回声较低的肿块,有散在的强回声斑或光点,和乳腺癌的症状不相符。该阶段的患者,通常第一步就是实施抗炎治疗,静脉或者口服抗生素,对炎症控制后,再予以手术疗法。因为炎块主要是因为异物性炎性肉芽肿导致的,为此,必须采取糖皮质激素帮助炎块消退。可激素和抗生素均可改善患者的病情,大部分患者依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3 脓肿时期:该时期主要发生在乳晕区域,也可在乳头周围存在很大或者多个炎性肿块。一旦脓液不多,那么需要按照治疗炎块期疗法予以处理,可一旦脓液过多,存在波动感,则应该实施切开引流措施,等炎症控制后予以二次手术,将病变乳管和附近的炎性肉芽肿组织切除干净。即便在乳晕周围的各个脓肿部位切开引流,也要选取放射切口,对乳头乳晕的血运进行保留,确保二次手术切除病变时,可将乳头乳晕保留完好[2]。部分医师通常应用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进行引流处理,加大了二次手术切除的困难系数;特别是在乳晕的周围做一个弧形切口,其会导致乳头乳晕发生血运障碍,在做脓肿时需要高度注意,将其避开。脓肿引流之后,炎症不断消退,导致肉芽肿性瘘口和炎块遗留,此时依照瘘管期或炎块期的治疗予以处理。
2.4 瘘管期:在乳腺导管扩张的炎块时期,未能彻底切除病变而致使病情复发,则会导致乳头部位发生切口溃破,导致慢性瘘管难以愈合状况发生。脓肿期的脓肿溃破后,伤口无法良好愈合或者因为不断换药,导致切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溃破现象,那么都会导致病情发展为瘘管期。假如瘘管口附近的皮肤出现红肿,那么瘘口则会流出脓液,此时不应该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则要采取抗感染治疗方式[3]。通常状况下予以厌氧菌和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再予以手术治疗措施。
总而言之,乳腺导管扩张不单纯作为一种乳腺感染性疾病,必须对其病理发展全面、综合认识,其作为治疗的关键,进而依照该疾病的不同发展时期临床病理特征,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