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荣
(山东省莱阳复健医院,山东 烟台265200)
柳少逸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首届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太极思维辨证,通过大量医学实践,建立了以“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为内容的病机四论体系,构建了以“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柴胡牵正汤是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加柴胡化裁而成。笔者学用柳少逸老师应用柴胡牵正散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经验运用于临床,屡用屡效,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柴胡30 g,黄芩片30 g,荆芥30 g,防风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蚕12 g,全蝎10 g(冲服),蜈蚣5条(冲服),甘草片10 g。煎服方法:上药同黄酒250 g加水先浸泡1~2 h,先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 min,连煎两次,每次取汁150 m L,混合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全蝎、蜈蚣研末用药汁冲服。
《灵枢·经筋》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口僻即口眼斜,又名面瘫,致病之由多端。柴胡牵正汤由牵正散加柴胡化裁而来,适用于因感受风寒之邪郁于脉络而发病者,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更为适宜。本方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转枢阳气,鼓邪外出;天麻通络祛风;荆芥祛血中之风;防风祛肌中之风;白附片祛风化痰;僵蚕、全蝎、蜈蚣祛风通络止痉;甘草调和诸药。黄酒以行血之力引领诸药之效上达颜面而通痹开腠。诸药合用,以期外邪得祛,络脉得通,则偏悉除。
选穴:听会(双)、地仓(双)、颊车(双)、合谷(双)。针刺方法:颊车透地仓,留针30 min,5 min行针1次,其他穴位行常规针刺法。每日1次。
(1)患者,男,68岁,右侧面瘫8 d。10 d前发现耳后有核,豆粒大,服用阿莫西林后耳后核明显缩小,随后双眼流泪2 d,出现右侧面瘫,用民间发汗法及鼻孔吹药法治疗,效不显。刻下症:右侧面肌瘫痪,右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微笑时口角下垂及面部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等动作;鼓腮右侧口角漏气,吹口哨因漏气而不响;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右侧齿颊间隙内。无发热恶寒,无肢体活动不灵,纳一般,眠好,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治疗方法:①柴胡牵正汤。处方:柴胡30 g,黄芩片30 g,荆芥30 g,防风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蚕12 g,全蝎10 g(冲服),蜈蚣5条(冲服),甘草片10 g,6剂。煎服方法同上文,每日1剂,早晚分服。②针刺。取穴听会(双)、地仓(双)、颊车(双)、合谷(双)。针刺6次,症状消失。
(2)患者,女,53岁,右侧面瘫5 d。患者自述1周前出现咽部不适,吞咽时疼痛,未引起重视。5 d前出现右侧面瘫,口角斜,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左侧,右侧口角流涎,右眼流泪,不能鼓腮、不能吹哨,不能示齿,遂于莱阳中医院住院5 d,给予抗生素及营养神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故出院后来我院就诊。现患者病情如前述,无发热恶寒,无肢体运动障碍,心烦易怒,眠一般,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脉沉。治疗方法:①柴胡牵正汤。处方:柴胡30 g,黄芩片30 g,荆芥30 g,防风30 g,白附片12 g(先煎),天麻12 g,僵蚕12 g,全蝎10 g(冲服),蜈蚣5条(冲服),茵陈15 g,栀子12 g,甘草片10 g,5剂。煎服方法同上文,每日1剂,早晚分服。②针灸。取穴听会(双)、地仓(双)、颊车(双)、合谷(双)。针刺1次,症状消失。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俗称“吊线风”“歪嘴风”。该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为口眼斜,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不能完成,多突然起病,面瘫出现前几小时可有耳后疼痛。面瘫局限于一侧面部,轻重程度不等,可在数小时至1~2 d内达到高峰。面瘫侧面部无表情,伴有麻木、沉重感,常出现受累侧闭目困难,有时可影响涎腺、泪腺分泌、味觉等功能。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案例1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耳后淋巴结肿大后引发面瘫,证属风寒内侵,枢机不利,筋脉失濡。治以发散风寒,调畅枢机,解痉通络。经中药内服配合针刺疗法,预期收效。案例2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继咽喉疼痛后引发面瘫,证属外感风寒,枢机不利,寒凝筋脉。治以调畅枢机,温经通脉。因患者平时心烦易怒,肝郁不疏,故加入茵陈、栀子,以疏肝利胆,泻火除烦。
听会穴属足少阳胆经,可调畅肝胆气机,转枢阳气,鼓邪外出。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大迎穴传来的气血物质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影响,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至头部,故有调畅面部经气、祛风清热、安神利窍、开关通络之功。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跷脉、手足阳明经之会,在面部口角外侧,上至瞳孔,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末支,并有面动、静脉;本穴地部经水在此聚集,且穴内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作用,人体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靠本穴输配;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故治疗口眼斜、面神经麻痹等需向颊车穴透刺。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能宣泄气中之热,有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此穴居于虎口,为人身气血之大关,通过调气以达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故可用于治疗口眼斜等气血不和疾病,又善息风镇痉,醒脑开窍。以上四穴为伍,动静结合,枢机条达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