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欢,马存德,常晖,杨祎辰,刘峰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3.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咸阳 712046
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体,又称:钳蝎、东亚钳蝎、马氏正钳蝎(马氏钳蝎)、全虫、蝎子、问荆蝎、主簿虫、茯背虫,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1-2]。
全蝎是一种古老的动物,1990年在武汉市发现含有毒腺的蝎化石,此化石距今约有3.7亿年的历史[3]。全蝎古名为:“虿”[4-5]“蛜虫祁”“蠍”“主簿虫”“杜伯”。据《诗经》等古籍记载,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民就认识到蝎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6],但全蝎作为药用首载于《蜀本草》(原本已散失,其内容被宋代的《证类本草》保留了下来),称其为“蛜虫祁”“主簿虫”[7]。《开宝本草》称其为“蠍”“杜伯”,其后的本草著作均称“蠍”[8],蝎为蠍的简化字。
本研究通过对古今本草、方书、医籍、方志、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考证整理,并对现今全蝎市场及产区实地进行调查,阐述全蝎药材的产区变迁及品质评价标准,旨在为全蝎人工养殖基地的选择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证类本草》中记载:“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7],表明陈州有蝎分布(今在河南周口一带)。
宋代《开宝本草》初次指出全蝎的产地是青州,其中记载:“蝎出青州”[8],北宋时期设青州府,益都(相当于今青州市)、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今广饶)、临淄六县归其管辖。之后的《本草图经》再次提到全蝎的产地,其中记载:“蝎,旧不著所出州土,注云出青州者良,今京东西及河、陕州郡皆有之”[9],在记录青州是全蝎的道地产区外,将全蝎分布扩大至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的西南部。北宋的京城位于今天的开封,开封以东至山东菏泽,以西至洛阳。“河、陕州郡”中的“河州郡”应指北宋时期的“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地区。而不是“河州”,宋时的“河州”在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市北,当时还是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之地,不可能舍近求远让河州的全蝎流通到中原。“陕州”应为北宋时期“陕州郡”与“河东郡”接壤地区,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本草蒙筌》记载:“陕西江北具多,青州出者独胜”[10]。将全蝎的产地记录扩大到陕西及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与现今的全蝎产地较吻合。明代陕西为布政司,主管今陕西、甘肃、宁夏全境和内蒙古及新疆部分地区,考虑当时交通及人口条件,此处的“陕西”应为今陕西关中及陕北地区。“青州出者独胜”再次提出青州全蝎的道地性。《本草衍义》中提到:“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11]。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2]引用了《本草图经》的论述。《本草汇言》记载:“蝎出青州诸北路,山石中及人家屋舍板壁墙堵处,南地绝无”[13]。
《药物出产辩》中记载:“全蝎产湖北郧阳府,河南南阳府,山东等处均有出”[14]。《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收载:“蝎产高丽、中国等处”[15]。初次记录朝鲜半岛(高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也有全蝎分布。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中所载全蝎产地在长江以北的山东、开封、洛阳、陕州、南阳、陈州、河东、陕西、郧阳、江北、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半岛,道地产区为青州。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半岛等地;全蝎的产地没有发生变迁,只是新增了一些产地,自宋代提出“蝎出青州”、“青州者良”到明末“青州出者独胜”,乃至现在均认为青州产者为佳。全蝎的产地在青州,今青州市、寿光市、临淄区、临朐县、博兴县、广饶县。
《蜀本草》中记载:“……形紧小者良”[7]。本书最早记载了药用全蝎的品质评价。根据现在的全蝎的形态来判断,“形紧小者”是指成年公蝎。古人提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种群繁衍的含义。《开宝本草》品质上延续了《蜀本草》的“形紧小者良”的说法[8]。《本草图经》中对于全蝎品质评价仅用“出青州者良……用之以紧小者良”[9],认为青州全蝎品质最佳。《证类本草》品质评价上引用了《蜀本草》《开宝本草》和《本草图经》的描述[7]。《本草蒙筌》中再次提到:“……青州出者独胜”[10]。《本草纲目》[16]及《本草品汇精要》[12]引用《蜀本草》《开宝本草》和《本草图经》对全蝎品质的描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及《本草求真》中再次提到“……以紧小者良”[17-19]。
综上,全蝎用于药用始载于唐末五代时期的《蜀本草》,文中以形态上评价全蝎的品质称“形紧小者良”。宋代以产地评价全蝎的品质称“青州者良”。明代虽然全蝎的产地记录增多了,但认为“青州出者独胜”,以产地评价全蝎的品质。
全蝎为变温动物。在其生活史中,温度对全蝎的生长发育、休眠越冬、交配和产仔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3~39 ℃全蝎可以生存,温度在-4 ℃以下可使全蝎结冰致死,7 ℃以下停止活动,28 ℃以下生长缓慢,28~38 ℃为其生长活动最适温度,温度为40~42 ℃可使全蝎脱水死亡,温度高于42 ℃可使全蝎产生烘干失水现象迅速死亡[20]。
全蝎体内含水量为40%~50%,环境湿度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全蝎的生长发育,全蝎生存最适土壤湿度为10%~20%,最适大气湿度为50%~65%[20-21]。此外,噪音和强风对全蝎的繁殖也不利。
课题组前往亳州、安国、荷花池、玉林、万寿路等药材市场进行走访调查时也发现,全蝎药材产地主要分布在华北暖温带、西南亚热带、内蒙古中温带及西北温带干旱地区[22],分布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湖北、江苏、安徽、新疆、西藏等地,其中主要产区为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以陕西北部、宁夏、山西、河北产量最大,是药用全蝎的主要来源地,山东和河南的全蝎主要用于附加值较高的餐饮行业,药材市场上不多见。
课题组先后到河南洛阳市郊,陕西靖边、横山、佳县,山西临县,山东青州、临朐、昌乐县开展全蝎产地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所售全蝎药材主要为野生,人工养殖的很少。全蝎的产地自古至今没有发生变迁,但是由于使用量不断增大,野生资源被连年捕捉,加上近20年农村滥用农药、除草剂,减少了蝎子的生存空间,野生资源的减少幅度较大。历史上的青州产区,目前年收购量不足1000 kg;河南禹州现年收购量也微乎其微。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全蝎产地进行阐述的文献为卫生部的《中药材手册》,其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南阳,山东益都,河北,辽宁等地。此外,湖北、安徽、云南、浙江、江苏、陕西各省亦产”[23]。
随后《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此外,湖北、安徽、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地亦产”[24]。全蝎的主产区略有变化,产区未见变化。
此后出版的《中药大辞典》[25]和《中药大全》[26]对于全蝎产地基本沿用《全国中草药汇编》的记载。
《中国常用中药材》对全蝎的分布做了进一步阐述,书中记载:“主要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在辽宁、北京、陕西、江苏、湖北、安徽、山西等地亦有分布。山东省全蝎以量大质优闻名,为传统的道地产区。主产于山东临朐、青州、沂源、历城、章丘、长清、蒙阴、枣庄、安丘、博山、泰安、平度、栖霞、莱阳、日照;河北邢台、平山、易县、涞水、临城、内丘、沙河、唐县、承德、平泉;河南淅州、禹州、鹤壁、邓州、登封”[27]。
《中国药材学》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湖北等地亦产”[28]。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中记载部分省份有所差异,分布扩大至华北地区,主产区不变[29]。
《中华本草》中记载:“全蝎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30]。
《药用动物养殖加工技术》中记载:“全蝎在我国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其中河南、河北、山东最多,福建、中国台湾地区等地也有分布。蝎子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以河南南阳、湖北老河口、山东青州等地所产蝎子最佳,最负盛名”[6]。
《新编中药志》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南阳、鹿邑、禹县、山东益都,河北、安徽、浙江、湖北、北京等地亦产”[31]。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南阳、鹿邑、禹县、山东益都。河北、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北京等地亦产。河南禹县、鹿邑产品质佳,山东产量最大”[32]。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南阳、邓州、禹州、鹤壁,山东益都、临朐、沂水、蒙阴、博山、栖霞,以及湖北、安徽等地。此外,河北、辽宁、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地亦产”[33]。
《中药鉴定学》中记载:“全蝎主产于河南南阳、禹县、鹿邑,山东益都等地,河北、辽宁、安徽、湖北等省亦产”[34]。
杨啸风[35]研究发现中国(内蒙古、北京、辽宁、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和韩国、朝鲜、蒙古、日本均分布有马氏正钳蝎。孙栋[36]在杨啸风的研究基础上,对马氏正钳蝎分布做了补充,扩大其分布范围至天津、陕西、宁夏、甘肃、湖北。Shi等[37]认为我国东以海为界,西至贺兰山(包括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长江以北,43°N以南广大地区,马氏正钳蝎均有分布。
根据现代文献记载发现,全蝎在我国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河北、辽宁、云南、浙江、江苏、陕西、北京、山西、内蒙古、天津、甘肃、宁夏、福建、台湾地区等地均有分布。但全蝎质量及品质上有所差异,有人认为山东量大,河南质优;也有人认为山东全蝎量大质优。总体发现全蝎的现代分布地包含了古代全蝎分布地。因此,古今全蝎产地没有变迁。
在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开始以整齐不碎,色黄,腹中少杂物及盐分者为佳[38]。首次从完整程度、身体色泽以及体内杂质和盐分含量作为品质评价标准。以后的中药学书籍不断增加了一些评价标准。如《中国常用中药材》增加了“身干、色鲜”的评价标准,同时提出春天捕捉的优于夏季捕捉的,产地方面认为山东产者质优[27]。从2000年以后的中药学书籍(《新编中药志》[31]《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32]《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33])均认为河南鹿邑、禹县产品质佳;同时增加了“以色黄、完整、身挺、腹硬的淡全蝎为佳品,并无杂质、虫蛀、霉变,以新品色泽明亮者为佳,陈年品次之” 的评价标准。综合上述,品质评价标准为:身干、色鲜、完整、黄绿色、腹中少泥、盐杂质者为佳。
根据中医药书籍论述全蝎品质时记载的“形紧小者良”,现代学者对全蝎性别、体型与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研究。实践发现雌雄全蝎在外部形态方面具有明显差异,雄蝎较雌蝎个体紧小[39]。张继平等[40]从宏量与微量元素含量上对雌雄全蝎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全蝎中的宏量与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雄性全蝎Zn含量显著低于雌性全蝎,而其含水量和微量元素Pb含量显著高于雌性全蝎;在全蝎各药用部位上,雄性全蝎宏量元素Ca、Mg和微量元素Fe、Cu、Zn、Mn含量显著低于雌性全蝎,而微量元素 Pb 显著高于雌性全蝎,由此得出结论,雄性全蝎质量低于雌性全蝎。张永清等[41]则发现雌性全蝎的鲜质量、干质量、药材出干率、乙醇浸出物含量、脂肪含量高于雄性全蝎,而雄性全蝎的水浸出物质量、蛋白质质量、多数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质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甲壳素含量却高于雌性全蝎,采用紫外吸收法分析雌雄全蝎水与乙醇提取液,发现雌雄全蝎成分基本一致,但含量上雄蝎高于雌蝎。证明了雄性全蝎药材质量优于雌性全蝎,这一观点与历代本草描述的“形紧小者良”相一致,车勇[42]对此加以证明。程晓荟等[43]发现蛋白质含量上雄性全蝎多于雌性全蝎,但多糖含量上雌性全蝎多于雄性全蝎。综上,雌雄全蝎所含化学成分有所差异,其药用价值也应该有所不同。
随着人们对全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全蝎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药用,在餐饮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全蝎的用量逐年剧增,某一产地或产区全蝎产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产区不断扩大和主产地发生变迁,造成原道地产地的产量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是今后道地药材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蝎子生长年限较长,从幼蝎长到成蝎需要3~4年,饲养投入较大;同时蝎子的繁育和生长过程对环境噪音、温度、湿度要求较高,养殖场外的汽车噪音和人员的吵杂声对其都有影响;成蝎对幼蝎的残杀和成蝎之间的残杀对蝎子的规模化养殖造成较大影响。加大蝎子养殖研究力度,寻找新的用药资源,应作为今后全蝎研究的方向之一。
中药安全已跃升为现代中药研究的热点话题,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也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人们主要从全蝎的水分、灰分、浸出物、含盐量、水溶性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重金属含量及黄曲霉毒素含量等作为评价全蝎品质好坏的控制指标,并采用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全蝎酶解冻干制剂的HPLC指纹图谱等先进方法及技术对全蝎质量进行研究[44-4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全蝎仅检查黄曲霉毒素含量及醇浸出物[1],对于全蝎的成分含量等并未作出要求。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在中药植物药方面已有很多应用[47],应建立全蝎质量控制体系,对全蝎的质量标志物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