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对策探讨

2019-01-07 07:5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脏病护理人员高血压

王 洋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居住环境也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率在我国不断升高[1]。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是患者血压升高后引起心脏功能衰竭。中老年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高发人群。此种病症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对家人的生活构成影响。因此,此类患者普遍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会作用于患者病情,因而为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研究探讨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适应心理护理对策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8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判断标准。男45例,女39例,患者年龄40~78岁,中位年龄为(53.7±1.9)岁。病程0.5~19年,平均病程(6.8±1.4)年。利用随机抛硬币的原理将所有入院接收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4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各项资料,并未发现差异,可展开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指导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配合临床各项治疗服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适应心理护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一视同仁护理: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确保所有患者都享受等质量的护理服务,不可由于患者经济状况实行差别性的护理服务,尽可能促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感受到高质量的心理[3]。临床护理操作期间,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通过一视同仁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②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操作,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可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患者不良情绪表现明显,护理人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护理操作中,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适当介绍院内的各项设备与医护人员的个人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③针对性护理:相同疾病的患者,临床情况各不相同。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正面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为患者营造相对轻松的愉悦环境,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恐慌。④感染患者家属:对患者而言,家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参与到临床各项服务中,予以患者精神支持,并给予患者帮助和理解,促使患者保持更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并配合治疗[5]。⑤心理干预并重生理需求:临床护理实施期间,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病情构成的影响。通过观察可发现,不同患者处于不同时间,其心理需要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其合理性需要。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应正面给出解答,并向其解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础知识,给予患者细微护理。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适,护理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加强适应心理护理干预,确保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促进身体康复[6]。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差异,利用专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所有数据,并经χ2检验后,采用标准差±均数表示,P<0.05表明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9%,显著于对照组患者的76.2%,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护理前对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分别为(55.4±12.6)分和(55.9±12.1)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DS评分分别为(57.3±12.7)分和(57.9±12.2)分,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于观察组,护理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分别为(56.8±11.5)分和(33.1±10.1)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分别为(54.8±11.5)分和(32.7±1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血管内科一种常见性疾病。此种疾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持续性的高血压引起患者心理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7]。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当前,高血压已经成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提供护理措施,普遍采取适应心理护理。适应心理护理最初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随着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逐渐推广至不同疾病临床护理。最初阶段,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心理学中,且针对的是某一特殊群体,促使其能够学会自我放松,并在家庭的指导下,了解其成长经历,由此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并不断改正自己,促使患者自身能够顺利进入到原本的社会角色中。在患者适应此种角色模式后,就可在扮演和治疗期间释放负面情绪。适应心理护理需依据患者的心理成长经历和心理承受能力,采用相对放松的方法促使患者适当心中不良情绪,以此实现传播正能量的临床目的。尤其是在情绪改善方面,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确诊病情后,很明显的会出现多种不良情绪。适应心理护理就是让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放松自己,改变自己[8]。相对比临床常规性的护理模式,适应心理护理对策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研究活动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适应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9%,显著于对照组患者的76.2%,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护理前对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率明显于对照组(P<0.05)。可见,适应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适应性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并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脏病护理人员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