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
(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产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剖宫产术后由于母亲或婴儿自身因素,新生儿被转到新生儿监护病房,从而导致母婴分离。据报道,母婴分离发生率约为10%,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乳房产后得不到及时、有效、充分的吸吮,从而导致泌乳始动时间延迟,泌乳量不足,甚至导致乳房肿胀[1]。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以期为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指导依据。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剖宫产术后母婴分离产妇分到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例。纳入标准:产妇为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无产后出血,营养状况良好,无乳房乳头发育缺陷,母婴分离时间≥3d,无母乳喂养禁忌证,患者知情同意病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9.92±4.41)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4±4.45)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9.90±4.44)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1±4.48)周。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有P>0.05。
1.2 方法:观察组产妇予以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剖宫产后6 h,待产妇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开始挤奶,每3 h挤1次,每侧乳房的挤奶时间控制在20分/次,挤奶操作如下:首先使用温度为40~45 ℃的湿毛巾对双侧乳房进行热敷,每侧乳房热敷5 min,热敷后一只手托住乳房,另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沿乳腺管由乳房的根部向乳头方向进行环形按摩,然后再使用指腹由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呈梳子状按压,每侧每次按压的时间为5 min。然后使用中指、食指、大拇指的指腹以搓捏的形式对乳头进行刺激,然后再挤奶,挤奶时大拇指指腹置于与乳头根部距离2 cm的乳晕上。按摩时注意手指应避免在皮肤上移动,防止损伤乳房周围的皮肤,重复挤压-松弛操作,刺激射乳反射,按摩力度以产妇耐受为宜。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主要是指产妇有乳房肿胀感时再进行乳房护理。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72h乳汁量及产后72 h内乳房肿胀发生率。乳房肿胀判断标准:乳房变硬、胀实、触之疼痛、症状重者可有轻微发热感。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产后72 h乳汁量分别为(161.26±12.32)mL、(69.33±6.46)mL;产后72 h内乳房肿胀发生率分别为7.55%(4/53)、24.53%(13/53);两组比较,P<0.05。
产妇分娩后,其体内的孕激素、雌激素水平迅速降低,而孕激素、雌激素对泌乳素的抑制作用也得以解除,产妇开始泌乳,而婴儿的吸吮刺激是促进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当产妇的乳头感受到婴儿的吸吮动作时,其传统的感觉冲动可经由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下部,从而抑制了多巴胺的分泌,并促进了垂体泌乳素的释放,最终促进产妇的泌乳。而母婴分离后,产妇的乳房得不到充分、有效、及时的吸吮,加之剖宫产手术后大多产妇由于饮食、活动受限,精神紧张,能量消耗过大等,极易导致产后泌乳不足,乳腺无法得到及时的疏通,最终导致乳房肿胀的发生[2]。本研究中,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施以早期乳房护理干预,该干预模仿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可有助于产妇的早期泌乳以及乳房的排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产后72 h乳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产后72 h内乳房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热敷、按摩、挤奶、刺激乳头等干预,可促进乳房的感觉冲动传至下丘脑,从而促进产妇垂体前叶释放缩宫素和泌乳素,促进乳腺细胞不断分泌乳汁,增加了泌乳量,乳腺管得以疏通,有效减少了乳房肿胀的发生[3]。
此外,本研究在进行乳房护理的同时,还积极宣讲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等,并教会了产妇及产妇家属乳房护理的操作,与产妇之间建立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缓解了产妇的焦虑、紧张情绪,增加了产妇的舒适感,提高了母乳喂养的信心,对保持充分的泌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术后母婴分离产妇中施以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降低乳房肿胀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