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漫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传染科,辽宁 鞍山 1141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血液及体液传播,致病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也同样有着人数最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据有关统计[1],我国大约有3000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平均每年有约30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衰竭、肝性脑病、肝癌等。抗病毒治疗能够长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肝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经临床研究表明[2]二者都能明显改善丙氨酸转氨酶的复常率、HBeAg的血清转换率和HBVDNA的转阴率,而且临床不良反应及耐药性较少。我科对二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丙氨酸转氨酶>40 U/L,HBsAg阳性持续超过半年,HBVDNA定量>2000 IU/mL,排除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糖尿病及妊娠等不适合抗病毒治疗者。观察组39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1.7±6.1)岁,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平均水平(271.4±139.7)U/L,HBV-DNA平均定量(6.92±1.47)IgIU/mL;对照组观察组3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3.9±5.7)岁,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平均水平(263.8±141.2)U/L,HBV-DNA平均定量(7.12±1.38)IgIU/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平均水平及HBV-DNA平均定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口服替诺福韦酯胶囊300 mg,每天1次,连用48周;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每天1次,连用48周。监测24、48周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HBV-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2.1 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HBV-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4、48周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对降低丙氨酸转氨酶都有显著效果,但二者之间对丙氨酸转氨酶的降低效果无明显差距。两组患者在治疗24、48周时HBV-DNA的转阴人数及转阴率虽然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对HBV-DNA转阴率具有相同的效果。观察组治疗24、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诺福韦酯对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替诺福韦酯组出现2例恶心、1例头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7%,恩替卡韦组出现2例恶心,2例头痛、1例肌酸激酶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的一线核苷类似物。但替诺福韦酯经磷化后生成替诺福韦二磷酸盐,与HBV病毒DNA链中的5-脱氧腺苷三磷酸结合,而恩替卡韦经磷化后生成三磷酸盐,与HBV病毒DNA链中的多聚酶天然底物相竞争,虽然二者临床产物及竞争机制不同,但都能抑制HBV病毒DNA的复制合成[3-4]。
本组研究中两种药物在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HBV-DNA的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都有明显的效果,但替诺福韦酯在HBeAg的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恩替卡韦。虽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耐药病例出现,但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颜悦蓉等认为[5],替诺福韦酯的7年服用耐药率为0,明显低于恩替卡韦,而且替诺福韦酯长期服用费用也低于恩替卡韦。
由此可见,替诺福韦酯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提高HBV-DNA的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长期用药安全、有效,耐药率低,而且更加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