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 伟
(丹东市中医院影像科,辽宁 丹东 118000)
隐性骨折的发病位置比较特殊,常规的X线片检查难以进行诊断,诊断的难度较大,但是这种骨折又是确实存在的。隐性骨折患者一般会出现强烈的疼痛感,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在早期没有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会延误病情,造成难以预计的伤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螺旋CT和MRI诊断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隐性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和MRI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可疑隐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0~78岁,平均年龄为(9.6±15.2)岁。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对所有隐性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和MRI方法进行诊断[1]。螺旋CT检查:选择的仪器为Philips16层扫描机,调整好各部分的参数,将电压控制在120~130 kV,电流调节在260~300 mAs,螺距保持在1上下,扫描层厚在1~3 mm,使用骨算法来重新构成图像,将矩阵调整为512×512,重建间隔保持在1~2 mm。MRI检查:选择的仪器为联影1.5T扫描机,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来调整成像线圈,调整好各个参数,成像序列为: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调整层厚为层厚3~5 mm,将间隔控制在3~5 mm范围内,调整矩阵为512×512。成像方位包含了冠状位、横断和、矢状和。
1.3 评价标准:本次研究中的隐性骨折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1级说明一定没有,2级说明应该是没有,3级说明不确定有没有,4级说明很大的可能有,5级说明确定有,4级和5级说明已经确诊[2]。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数及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方法对于不同类型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对比:螺旋CT和MRI诊断结果分别为13例疲劳骨折、12例隐性创伤骨折、9例衰竭骨折、16例隐性骨内骨折和16例疲劳骨折、9例隐性创伤骨折、6例衰竭骨折、19例隐性骨内骨折,MRI诊断隐性骨内骨折和疲劳骨折的准确率较高(P<0.05);螺旋 CT诊断隐性创伤骨折和衰竭骨折的准确率较高(P<0.05)。
2.2 两种方法对于不同类型隐性骨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对比:螺旋CT对疲劳骨折、衰竭骨折、隐性创伤骨折、隐性骨内骨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例(50.0%)和44例(88.0%)、44例(88.0%)和46例(92.0%)、41例(82.0%)和45例(90.0%)、7例(14.0%)和40例(80.0%),MRI分别为45例(90.0%)和38例(76.0%)、40例(80.0%)和42例(84.0%)、46例(92.0%)和44例(88.0%)、44例(88.0%)和47例(94.0%),表明对于隐性创伤骨折、疲劳骨折和隐性骨内骨折来说,MRI的敏感度较高(P<0.05);两种方法对于衰竭骨折的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较小(P>0.05);除了隐性骨内骨折,CT的特异度都要高于MRI(P<0.05)。
隐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隐性骨折的诊断难度较高,在临床诊断中往往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中将隐性骨折分为了隐性骨内骨折、疲劳骨折、隐性创伤骨折和衰竭骨折4种类型[3]。
本文结果显示,MRI能够更准确的诊断隐性骨内骨折和疲劳(P<0.05);而螺旋CT能够更准确的诊断隐性创伤骨折和衰竭骨折(P<0.05)。同时,两种方法对于衰竭骨折的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较小(P>0.05);除衰竭骨折以外,MRI的敏感度较高(P<0.05),CT的特异度都要高于MRI(P<0.05)。说明这两种诊断方式都能够较好的诊断隐性骨折,二者的临床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其优势是针对性不同类型隐性骨折的,在临床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