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静脉输液操作应用范围广,涉及的环节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侵入性护理操作,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1]。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以期为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供必要的实践参照。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选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同时已通过静脉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共126例作为研究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63例)和对照组(n=6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6~70岁,平均(41.61±3.3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6~70岁,平均(41.52±3.39)岁。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穿刺知识宣教、定时查房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完善输液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根据静脉输液护理的常见风险及原因,制定输液器、注射器以及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特殊药品的管理规范制度。对于行动不便、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患者,加强巡视,并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同时完善无菌操作、护理文书书写、交接班等基本制度。此外,根据患者的反馈及监督观察制定奖惩机制,对护理人员的输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高护士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2]。②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为避免输液药物的错漏,从源头上做好配药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配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合并用药禁忌证,核对配药的准确性。在输液时,改变传统的叫号模式,以叫名字模式进行反复核对,以确保输液的准确性。在进行输液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在进行穿刺操作时注意把握好穿刺的力度,对于出现不配合的儿童,在穿刺时应以玩具等形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找准穿刺部位,快速下针,避免患儿由于乱动而导致的穿刺伤。加强对特殊患者的巡视力度,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及脸色,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此外,部分患者在输液前由于对疾病的担心极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上述不良情绪又会诱发血压升高及内分泌紊乱等,因此在输液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以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感。在拔针时,快速拔针,同时以无菌棉球进行按压,并告知患者做好拔针后的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输液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主要涵盖输液沟通、输液技术、输液制度、输液服务、输液环境等,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分值为80~90分为基本满意,分值<8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9%(1/63),其中药液渗漏1例;对照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52%(6/63),其中血管损伤2例,药液渗漏2例,感染1例,药液滴空1例;两组比较,P<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4%(60/63),其中不满意患者有3例,基本满意患者有32例,非常满意有28例;对照组满意度为85.71%(54/63),其中不满意为9例,基本满意为29例,非常满意有25例;两组比较,P<0.05。
静脉输液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治疗操作属于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静脉输液的适用范围广,若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重视度不够,极易诱发各种医疗风险,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还会影响医患关系,不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3]。本研究中,针对静脉输液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佐以恰当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并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