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雅娇
(鞍山汤岗子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身体动作,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上午基本活动。人们因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所处地区和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日常生活内容和习惯也各不相同,以全面恢复人类天赋权利为宗旨的康复护理对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康复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他们能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理。通过个性化的护理,了解每一位康复患者的现存需求,从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建立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为患者能够独立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成正相关系,康复介入时机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1]。在患者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就可以开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1.1 对象:选择2017年1~12月来我院疗养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5~80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经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能够理解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按照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0例。实验组实施个性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与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1.3 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
1.3.1 起居:起居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护理内容包括翻身、坐起、躺下、卧位移动、坐位移动及站立、坐下、室内行走、轮椅转移等。可以分别进行患者关节的屈曲训练、伸展训练、桥式运动、握手训练等。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摆放,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防止畸形。指导患者床上康复操,按摩患者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2]。根据患者体位进行针对性练习,患者仰卧位时,肩外展50°、内旋50°、屈40°[3]。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上,防止肩胛骨后倾,肘关节微屈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屈曲,在膝下置一小枕,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以防外展。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侧卧位时,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压,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和萎缩[4]。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将摇床依次取30°、45°、60°、80°坐位,每个角度取30 min,患者坐位时双足要踏地或踏在支持台上,防止足外翻。床椅转移时轮椅要与床成45°角放置。
1.3.2 进食:仅限定于从盛有食物的容器中舀起送入口中的动作。对于有吞咽障碍和进食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进食动作训练,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和营养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偏瘫患者不能保持稳定的坐位平衡,需要健侧肢体支撑。进食过程中,尽量鼓励患者独立完成进食动作。有时不能用上肢完成进食动作,必要时需要在一旁协助患者或者使用进食自助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餐具进行合理的改造,如碗底加宽,装上防滑的橡皮垫;饭匙柄加长、加宽;用带有“单耳”或者“双耳”的杯子等。进食后应告知患者保持坐位30 min以上,协助患者进行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如果是卧床的患者,提醒其进食后不要马上翻身、扣背和吸痰,以防止食物反流。
1.3.3 排泄:是指有便意或尿意,移动到厕所去完成排泄。去厕所困难的患者可使用集尿器或排便辅助器。带有导管或造瘘的,指导患者进行尿管护理及造瘘口的清洁消毒,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由于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肠道功能减弱,常常存在便秘的问题,可以根据情况按摩患者腹部,以增进肠道蠕动或者遵医嘱应用缓泻剂。
1.3.4 整容:整容动作通常包含刷牙、洗脸、梳头动作。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由于身体功能的原因,用两手舀水洗脸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场合可以将动作分解成为若干个细动作,由易到难,反复训练并给予示范或者辅助患者进行整容动作并指导患者尽可能地在健侧肢体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完成操作。比如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梳洗;用嘴打开盖子;使用按压式肥皂液;用双手握住杯子、牙刷、梳子等。
1.3.5 入浴:入浴通常是指用热水洗澡,有浴盆、淋浴几种方式。此项操作需要护理者掌握好洗浴水温和时间,并防止出现烫伤和意外摔伤等不良事件。沐浴时地面铺好防滑垫,浴室内安装扶手,以便协助患者站立。患者在浴盆洗浴时注意要健侧的身体先进先出。
1.3.6 穿脱衣: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指导其如何进行简单有效的穿衣技巧是很必要的。建议患者尽量选择宽松的衣服和鞋帽。一般来说,穿脱衣的顺序应为:先穿患侧、再穿健侧。先脱健侧、再脱患侧。穿脱裤子的顺序为:先穿患腿、再穿健腿。先脱健腿、再脱患腿。
1.3.7 上、下楼梯:偏瘫患者一开始就应以正常的方式上下楼梯,即两脚交替向前,应遵照健足先上、患足先下的原则上下楼梯。具体为:上楼时,健肢先上,患肢后上,最后上拐杖。下楼时,先下拐杖,再下患肢,最后是健肢。
1.3.8 行走:站立及行走训练 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借助辅助工具如:双杠、肢具、拐杖等,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借助助行器可以起到保持患者的身体平衡、支持患者体质量、增加患者肌力等作用。如果每天站立及行走能达到2 h以上,将可防止骨质疏松[5]。偏瘫患者行走时注意穿防滑的鞋子。对于每位偏瘫患者来说,能够重新独立步行是很多患者的最大愿望。步态行走练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避免过早步行训练,应该在肌力逐渐增加的条件下,循序渐进地开展坐、站、行。
1.3.9 安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偏瘫患者病室内物品摆放有序,有安全设施,地面要防滑。根据患者需要协助患者备好辅助用具。病区内设置好警示标语,由于患者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肢体运动不协调,很容易发生从床上坠下、跌倒、烫伤、压疮、搬运意外等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安全措施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责任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安全指导。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致使日常生活活动困难,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满足了患者社会角色与个人需求,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不但为患者提供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而且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变被动式训练为护患共同参与训练,充分调动了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患者对自身康复恢复的信心。使患者较好地完成穿脱衣裤、上厕所、刷牙、吃饭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本次实验中,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后续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康复护理中,应该给予患者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康复训练,根据每一位患者存在的生活护理问题,制定康复训练预案,采用适宜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工作,以便促进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取得患者的配合,以促进患者的康复[6]。
综上所述,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护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并促进患者患肢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