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滢 江 雪
(吉林一汽总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1)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症状,尤其是女性人群,因多种因素致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显著减少,多表现为骨骼疼痛、易于骨折补肾活血通络方对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作用明显,效果显著[1]。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造成的常见骨折类型,钙元素缺失,骨密度降低,致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多采取手术、口服补钙药物等方法。自中医对疾病研究日渐深入,在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经大量资料得以证实。本次研究是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从其临床效果角度进行探究,其结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②典型腰背部疼痛;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有一定认知并同意;④本次研究被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骨质疏松、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及其他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腰椎滑脱、椎骨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按照随机设计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女患者分别8、28例;年龄:50~78岁,平均(64.82±7.26)岁;观察组36例,男、女患者分别10、26例;年龄:50~78岁,平均(65.11±7.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以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 常规抗骨质疏松性药物:鲑鱼降钙素鼻喷剂40 µg,每天1次;疼痛剧烈者,增加剂量80 µg,每天2次;葡萄糖酸钙片,每次4片,每天3次。康复训练:患者取硬板床,取软枕垫在骨折椎体下方,以此矫正和整复压缩性骨折畸形;脊柱平直,禁止坐起和下地,患者背部、腰部、骶部同时翻动并翻身,受伤部位局部固定;严格指导患者功能康复训练:5点支撑法、拱桥法、飞燕点水法。每日训练3次,注意功能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观察组:常规治疗+针灸 常规治疗同对照组,针灸疗法:夹脊穴(病变椎体两对、下两对夹脊穴)、督脉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阳陵泉穴、绝骨穴。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以0.35×50mm毫针针刺,夹脊穴:进针1.0~1.2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督脉穴:进针1.0~1.2寸,捻转,平补平泻法;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阳陵泉穴、绝骨穴:进针1.0~1.5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每10 min捻针1次,留针约30 min。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
1.3 评价指标。腰背部疼痛: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2]评价疼痛症状,总计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患者可耐受,无影响;4~6分:中度疼痛,患者耐受性差;7~10分:剧烈疼痛,需特异性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效果判定[3]:用PA-5单光子骨密度分析测量仪测量两组患者腰椎骨密度,显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腰椎活动功能恢复,骨密度增加0.03 g/cm2以上;有效:患者腰背部疼痛减轻,腰椎功能好转,骨密度增加0.02~0.03 g/cm2;无效:患者各症状无变化,功能未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研究内所有数据。计数数据为百分比率(%)表现,用卡方χ2检验;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表现,采取双侧独立配对t检验,当数据检验: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56%;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0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比较。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8.13±0.63)分,治疗后(2.42±0.85)分;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8.10±0.66)分,治疗后(4.11±0.82)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197,P=0.422);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8.586,P=0.000)。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因骨质疏松性所致骨折,多见腰背部疼痛,大多数患者为单纯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脊柱中后柱未受影响,无肢体瘫痪、膀胱麻痹等症状,保守疗法是其常用方法。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痹”、“骨萎”范畴,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认为血脉损伤,气血运行不畅,血脉壅滞,气血不通则痛;瘀血内蓄、气机逆乱,致脏腑功能紊乱[4]。在《素问·六节藏象论》[5]提出“肾藏精,精能生髓,髓以养骨”。肾气主导了骨代谢功能循环,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时,需补肾益髓、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本次研究是对患者采取针灸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80.5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针灸治疗,能抑制骨吸收,骨密度增加,骨破坏被减少,明显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时,取夹脊穴、督脉穴,具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作用;并以配穴,具强肝补肾、填精益髓、强筋壮骨功效,以此精髓化生有根,以此促使骨质生成,减轻患者骨痛。在现代药理研究[6]中,夹脊穴、督脉穴能缓解患者肌肉痉挛,恢复肌肉张力,并能减轻骨折水肿、炎症症状,致骨折生物力学结构重建,骨折疼痛显著减轻。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灸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通过增加骨密度量,以此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时,可适当结合康复锻炼、药物疗法,根据患者实际骨折部位选取合适方法,以此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利于患者骨折愈合,临床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