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明
(长春市中心医院骨科,吉林 长春 130051)
通常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通常是由于骨质疏松或间接性或直接性的暴力创伤所致,该病男女发病率略有差异,通常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同时机动车辆的普及和高危行业的从事也使得暴力创伤事故频发,股骨颈骨折患者增多。由于老年人是易患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加上身体不灵活,协调性差,因而股骨颈骨折发生的概率较高[1]。目前,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多样,常用的有外固定治疗、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同时植骨、截骨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治疗方式,而目前以内固定术最常用。此次根据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中采用不同的内固定物,根据治疗后的数据和结果,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和疗效对比,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其中治疗组男32例,女43例,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55.2±1.2)岁。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在27~79岁,平均年龄(57.3±1.6)岁。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位移程度以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局部麻醉,并采取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术中采用C型X线透视,使患者骨折处和股骨大转子部显露,并在梨状窝处大转子前后缘中点紧贴大转子内壁锥透骨皮质,将长度和直径合适的髓内钉(江苏宏宝集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从梨状窝打入髓腔至钉尾平大转子尖止。所有患者在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并于6个月后进行复查,同时采用力学测压仪器对比生物力学。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硬膜外麻醉,并采取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术中采用C型X线透视,使患者骨折处和股骨大转子部显露,观察骨折情况并确定干角,采用与治疗组产自同一生产商家的AO钢板固定股骨颈,并在C型臂X线机下观察骨折内固定位置和复位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并于6个月后进行复查,同时采用力学测压仪器对比生物力学。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所得研究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材料,检验结果使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若显著性概率P<0.05,则说明比较结果存在着显著差异性,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判定标准:我院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效果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以及治愈。无效:患者临床髋痛症状未缓解或有病情恶化的趋势,并经X线检查后,患者髋部未恢复,且无法正常行走;有效:患者临床髋痛症状明显改善,并经X线检查后,患者髋部基本恢复,但无法正常行走;治愈:患者临床髋痛等症状完全消失,病情痊愈,并经X线检查后,患者髋部恢复良好,具有自由行动能力;治愈率+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2]。
2.1 两组生物力学比较:在负载实验中两组骨折远近端均无滑移,治疗组极限载荷为(1450±520)N,对应位移(8.41±1.62)mm;对照组极限载荷为(2100±620)N,对应位移(12.56±1.45)mm;压力下下位移-扭矩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患者体征恢复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70/7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0.67%(53/75)。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得到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压力下位移-扭矩比较亦有P<0.05,说明其生物力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髋痛等症状3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0%;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髋痛等症状5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7%。
近年来,伴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车祸频发,加之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尽管股骨颈骨折致残现象仍有发生,但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出现病症时便接受到良好的治疗,因而大大减少了股骨颈骨折的致残率。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或骨不连发生率较高,但随着医学技术、人工关节材料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内固定材料逐渐被广泛的运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有研究成果显示,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髋痛少且痊愈率大大提高[3]。现阶段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其具有可控风险小,手术感染率低,对骨膜以及周围骨组织的破坏性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再骨折发生率低以及缩短患者恢复时间等优点,另外其还具有一定的应力阻挡作用,固定牢固,而且切口小等优点[4]。相对而言,虽然AO钢板固定牢固,而且负载能力强,但其出现固定材料弯曲和折断,而这也正是由于钢板采用中轴固定所无法避免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股骨颈骨折多为老年患者以及高危行业工作者,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是由于严重损伤所致,而患者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同时髋部及腹股沟韧带等部位常伴有疼痛症状,另外移动患肢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股骨颈骨折分类方法众多,但大多都按照骨折位移程度、骨折线方向、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等三方面进行分类。股骨颈骨折后一般出血不多,且多系囊内骨折,由于关节外有丰厚肌群的包围,故外观上局部几乎观察不到肿胀现象;在功能障碍上,移位骨折患者在伤后就无法站立,但也有一些患者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只是感觉髋部稍有疼痛,对这些患者要特别注意,以免出现误诊或漏诊。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通常分为两大类,内固定治疗和外固定治疗;内固定治疗又分为Smith-Petersen三刃钉内固定、滑动式内固定、加压式内固定、多针内固定等。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需5~6个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率高,同时年龄、骨折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等均能对患者股骨颈愈合造成影响。对于愈合较困难或陈旧性骨折内固定时同时进行游离植骨或带蒂植骨,以防因股骨头陈旧或坏死而无法使患者痊愈。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已开展带血管蒂植骨术。另外对于愈合较难和陈旧骨折通常进行选择性截骨术,如转子下截骨术。截骨术具有手术易操作,患肢缩短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另外也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其适用于愈合有困难、粉碎性骨折、股骨颈陈旧性骨折或股骨颈已被吸收的患者,另外偏瘫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良性肿瘤、股骨颈原发性或致病理性骨折等也可采用该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的体会是:相对AO钢板而言,髓内针不易曲折断、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能明显缩短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手术后恢复效果好等优点,因而值得推广和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