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祥
(朝阳县中心医院骨一科,辽宁 朝阳 12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从而导致我国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主,虽然该方式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不全等,对预后情况造成不利影响。而选择一项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均具有重要意义[2]。本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2016年~2017年),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临床各项基本资料均完整,且具有较好的配合度。③无严重脏器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者。②不同意本次研究,且配合度较差。③临床体征不符合我国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④各项基本资料不完整。⑤伴有语言和意识障碍,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者。观察组中男、女各为28、22例;年龄范围上限值84岁,下限值60岁,年龄平均值(72.31±1.03)岁。对照组中男、女各为29、21例;年龄范围上限值84岁,下限值61岁,年龄平均值(72.99±1.65)岁。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各项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本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主要内容: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切口,并将其关节囊充分暴露后并进行切除,将髋关节脱位部位将髋关节囊显露出来,使其股骨头能够脱位[3]。并切除患者髋后方所残留的滑膜和关节囊,后将股骨头采用髋臼凿将其取出并进行切除,后将人工髋臼置入,使其人工髋臼能够保持在外倾45°和前倾10°~15°的状态。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体措施: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取患者俯卧位实施本次操作,使其患肢在上,将其患髋屈曲45°,选择前侧方作为手术入路方式,并保留大转子,将其臀中肌进行保留后将其关节囊切断,使其关节囊切开后能够翻向两侧,后将股骨颈基底部位的关节囊推开,使其股骨头、基底部以及颈部能够充分显露出来,后将患肢进行旋转,并对股骨头颈骨折部位进行探查,后将留在髋臼内的股骨头的折端充分显露出来,后于股骨头部采用股骨头取出器钻入其中,并将其髋臼拉离,将圆韧带剪断后将股骨头取出,并对股骨头直径进行测量,与术前检查情况相结合,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人工股骨头,将多余的股骨颈切除后,将人工股骨头置入,并对股骨头的大小和位置符合情况进行观察,并使其能够保持前倾20°和俯倾40°[4-5]。
1.3 观察指标:对比且分析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对比且分析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判断标准: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优良率进行评价,其中90~100分表示患者恢复很好;80~89分表示患者恢复情况较好;70~79分表示患者恢复情况一般;<70分表示患者恢复情况不佳。对比且分析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骨头脱位和脂肪液化。
1.4 统计学方法: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概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骨头脱位和脂肪液化),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1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02.32±1.65)min、术中出血量(442.32±1.65)mL、引流量(112.31±1.30)mL。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20.36±1.65)min、术中出血量(470.98±1.65)mL、引流量(120.65±1.66)mL。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02.32±1.65)、术中出血量(442.32±1.65)mL、引流量(112.31±1.30)mL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
2.2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良率为98.00%,其中优21例、良10例、可18例、差1例。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良率为72.00%,其中优10例、良9例、可17例、差14例。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良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00%,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未发生股骨头脱位和脂肪液化现象。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0.00%,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股骨头脱位和脂肪液化现象各1例。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
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各方面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易引起骨质疏松症,进而导致其股骨颈质地十分的脆弱,一旦发生轻微的跌倒和碰撞即可发生骨折现象,且由于该部位的血运情况不佳,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易导致其出现骨折不愈合等严重现象,情节严重者还可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6]。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主要以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将其作为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但由于该方式对于老年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高,易导致其复发率上升,同时易导致其术后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情况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而根据其病情具体情况选择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关节置管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越来越为广泛,目前常见的关节置管术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而对于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尚无明确机制。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由此证实,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使其能够早期恢复健康。而通过对患者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且远期疗效和近期疗效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其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促进患者骨折尽快愈合,使其能尽快恢复各方面的机体功能,使其能够早期康复[7]。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102.32±1.65)min、术中出血量(442.32±1.65)mL、引流量(112.31±1.30)mL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良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够有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