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乐,蒋美玲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宿州234000)
膏方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常用药物剂型之一(丸、散、膏、丹、汤、酒、露、锭),历史悠久,《黄帝内经》及《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记载,如“豕膏”“马膏”“肪膏”“脂膏”“猪膏”“蛇膏”等名称;《神农本草经》论述药性中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其主要强调需根据药物的药性和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剂型。近代名医秦伯未《膏方大全》中言:“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此是对膏方含义的恰当诠释。
近年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多数慢性病患者开始服用“膏方”,但对膏方功效及适应证的认识多有偏颇,采用不规范化的“膏方”进补。目前膏方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多是医家个案,缺少相关理论分析及临床研究[1]。高血压病主要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病,是中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中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现出世界性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高血压病前期治疗意义重大,不仅能使高血压病的防线前移,降低高血压病发生率及其并发症,减轻国家负担,同时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3-4]。但如何能将中医膏方合理地应用到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如何制定治疗高血压病的标准化膏方,使膏方有效而广泛地用于该类患者,值得临床思考和研究。
膏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结合《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养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故膏方在处方前首先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按患者的不同体质特点、症状及体征组方用药。如肾阳虚者,症见眩晕,四肢畏寒怕冷,腰酸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繁,舌淡胖,边有齿痕,脉见沉细无力等,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多选用八味肾气丸、右归丸,药用巴戟天、杜仲、桑寄生、肉苁蓉等[5];如阴虚阳亢者,症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治疗以滋阴潜阳为主,多选用六味地黄丸、天麻钩藤饮,药用牛膝、天麻、石决明、茯苓、熟地黄、泽泻、山茱萸、钩藤、山药等[6]。同时注重治未病的养生观,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均属于治未病的思想,其含义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多层含义。综合现代临床研究可知,膏方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7],提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膏方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故膏方就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使阴阳调和,进而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愈防复”的作用。膏方在治疗与预防高血压病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可降低血压,缓解患者症状,另一方面可显著改善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的用量及种类,具有进一步替代西药治疗的可能,以更好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8]。随着中医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膏方的适用范围日趋广泛,可进一步发挥其治疗作用。
高血压病类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及年高体虚等,其病性分虚实,临床以虚者居多,如阴虚导致肝风内动,血虚导致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属实者较少,多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导致眩晕[9]。中医临床分型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及瘀血阻窍5种证型,总体以阴阳失和为本,风、火、痰、瘀羁留为标,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相关,临床诊治首当辨阴阳虚实[10]。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同的疾病由于证型不同则治疗不同,相同的证型但由于不同的人或环境治疗也应有所不同。因此,膏方组方用药时要辨证论治,遵循和阴阳、调脏腑、抓病证及重三因的配伍原则。
2.1 和阴阳 《广雅》言“和,谐也”,阴阳和,全身贵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和阴阳,则无疾病生,人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若阴阳偏盛或偏衰,人体则因阴阳失去相对调和而生病,诸疾而生,人不过半百而动作已衰。故从阴阳学说解释患者血压升高的原理,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二者相互制约,即“阴平阳秘”是一种“和”的状态。当“和”的状态被打破时,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提示膏方是以药物调整机体阴阳变化,使阴阳调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防治高血压病应首先和阴阳,使机体阴阳达到“和”的状态,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防治高血压病的目的。
2.2 调脏腑 高血压病类属于“眩晕”,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相关,而肝、肾占重要地位。肝脏病机引发高血压病,症状多见头目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肢麻震颤,脉弦等,其病机多由情志不遂,肝疏泄失于调和,导致气机郁滞而化风火,上扰清窍致眩晕。脾脏病机引发高血压病,一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眩晕,症状多见眩晕欲仆,纳呆腹胀,神疲乏力,面色白,脉细弱等,其病机多由忧思劳倦伤脾,脾胃虚弱至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所致;二者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所致眩晕,症状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等,其病机多由饮食不节伤脾,脾失运化,水液代谢异常,凝聚成痰,痰湿中阻,蒙蔽清窍,或痰浊化火,上扰脑窍所致。肾脏病机引发高血压病,症状多见腰酸膝软,多梦健忘,耳鸣如蝉,脉弱尺甚等,其病机多由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窍失养而致眩晕,如《灵枢·海论》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高血压病在病变过程中,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可互相影响而发为此病,如肝火内灼伤阴可牵连肾阴亏虚,终致肝肾阴虚;肝病多累及脾脏,而致脾之运化失常,诸如此类的病理变化均为高血压病病证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膏方辨证施治过程中,要重视调脏腑,使脏腑功能趋于正常,使五脏旺而不受邪,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3 抓病证 从高血压病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两者平衡失调导致平均动脉血压升高;从眩晕证的角度来看,眩晕在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其初期多为实证,属肝阳上亢型;中期多为虚实夹杂,属痰湿中阻及瘀血阻窍型;晚期多以虚证为主,属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阴阳两虚型。故在组方用药时要抓患者病证,既着眼于辨证,同时要考虑辨病,对症用药。如具有降压降脂、纠正功能紊乱作用的膏方,尽量避免选用升压的药物。研究证实,天麻具有抗眩晕、降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11]。与此同时,应掌握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将四诊合参收集的症状和该病病理变化相结合,中医(证)与西医(病)两者并重,达到标本兼顾,从而发挥膏方防治高血压病的最大作用。
2.4 重三因 “重三因”即要重视“三因制宜”,其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分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3个方面,主要强调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儒门事亲》中记载了根据患者不同生活习惯分别施药以治疗眩晕,故临证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具体的生活习惯及其体质等因素进行防治,即“因人制宜”。中医整体观念认为四时气候变化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疗眩晕时应重视季节气候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考虑组方用药,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即“因时制宜”。根据患者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性考虑用药,如北方气候多干燥,膏方组方时可考虑添加生津养阴的药物;南方气候多湿气,膏方组方时可考虑加渗淡利湿的药物,即“因地制宜”。故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个体化治疗原则对膏方组方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膏方的收膏多选用冰糖、蜂蜜、白糖、阿胶、鹿角胶等糖类或胶类作为矫味剂和收膏剂,但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及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此类药物过于滞腻,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12]。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多选用木糖醇、元贞糖等作为矫味剂,以减少糖的摄入;高血压病偏于阴阳两虚者,收膏胶类可选用阿胶,以避免性偏寒凉的龟甲胶、鳖甲胶;高血压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因其有低蛋白血症、蛋白尿,可加重山萸肉、黄精等滋阴药物的剂量,以利于患者对膏方的吸收。另外,由于高热量、高脂肪之品多易化热生痰,与高血压病伴有超重或肥胖者不相适宜,故高血压病膏方尚需控制脂肪和总热量的含量,故限制胡桃、芝麻等食物的食用[7,13]。
因高血压病血压波动有其自身特点,因人而异,因此根据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结合膏方的药效分析,每次服药应定时、定量,并动态监测患者服用膏方后的血压变化,以达到规律、有效地控制血压。
膏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组方用药,将中药经特殊工艺熬制成膏,具有防病治病、滋养延年等多种功效。膏方具有调节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口感良好,便于携带,备受人们的青睐。膏方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在于平调、缓图、长效,将降压与养生两者完美结合,标本兼治,有效干预高血压病,使血压相对平稳,减少心、脑、肾、眼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14]。虽膏方在诸多临床观察中疗效明确,且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大规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仍非常缺乏,故其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仍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血压病患者。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膏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要重视其循证医学的研究,临床可采用现代医学的评估系统、检测指标、数理分析。如对高血压病的评估要经过1年的观察,并与上一年度的血压波动情况、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使数据更加客观、可信。另外,要摒除“冬令进补”传统膏方的观念,着重四季膏方理论与临床的研究,进而推进四季膏方的发展[15-16]。
目前,全国中医院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膏方工作,如膏方节、膏方论坛、膏方培训班等,且相关论文专著出版亦较往期明显增多,相信膏方治疗高血压病在规范化的指导应用下,将为人类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