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利, 沈 伟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新的诉求。体育旅游是旅游与体育的结合体,兼具二者的特征。复合型的跨界特征使之成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的蓝海和风口。体育旅游产业是融合运动元素和旅游休闲元素的新型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现阶段国家经济转型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转型的必然。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2016年5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绘制了我国体育旅游的顶层蓝图。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了“全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公布了96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
为了推进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快深化体育旅游的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休闲需求,以培育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和规划建设重大体育旅游产业项目为重点,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中国的体育产业平均增速20%以上。从2006年的980亿到2015年的5 494亿,总量翻了5倍多。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体育产业定位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加以大力培育扶持。《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综上,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市场有着巨大潜力,对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有相当大的需求。为满足庞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课题。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中并没有体育旅游专业。我国现阶段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体育院校、综合院校体育院系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休闲体育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等,从中设置体育旅游方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国内开设体育旅游方向人才培养的本科高校主要有: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池州学院等。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池州学院于2011年开设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这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所开设体育旅游方向人才培养的高校,每年池州学院体育旅游方向招生总人数为120人,体育旅游方向在校总人数为480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校的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总人数仍然较少。2016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当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产业链的需求。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82年杭州大学(1998年合并至浙江大学)经济系率先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同年南开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学系。截至2014年我国共计2 500多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本科高校565所,高职高专1 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生规模约20万。以本科高校为例,我国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开设体育旅游方向的高校目前较少,开设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与现实需求脱节,培养目标设置的针对性不明确,目标略显笼统,高校之间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重叠率。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校培养计划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开设体育旅游方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院校培养目标天津体育学院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体育旅游专项技能指导能力,适宜在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旅游技能指导、经营管理、旅游市场开发和旅行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池州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体育和旅游相关领域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教学科研以及在旅游领域中从事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组织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郑州大学培养具有旅游和体育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规划、导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沈阳体育学院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与体育相结合,突出旅游管理,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体育旅游专业的复合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相对灵活,不能简单为设置专业而开设。表2显示郑州大学和池州学院的课程模块设置中的选修课比例相对较低,必修课的比重较高。两所高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偏少,这会限制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表3是我国部分开设体育旅游方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主干课程,同样显示我国高校的体育旅游方向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少。目前存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表2 我国部分开设体育旅游方向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设置
院校课程模块设置郑州大学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34学分,限制性选修课32学分,任意选修课10学分池州学院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28学分,限制性选修课42学分,任意选修课0学分
表3 我国部分开设体育旅游方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主干课程
院校主干课程天津体育学院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定向越野、野营、攀岩、滑冰等,在专业限制选修课中开设了野外运动方向(登山、野营、自行车旅游、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水上运动方向(自然水域游泳活动、潜水、皮划艇、龙舟)池州学院体育旅游导论、旅游经济学、体育保健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人体解剖学、游泳、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定向运动等沈阳体育学院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休闲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体育旅游导论、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专项基本技术
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方向人才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核占主导地位,大概占比60%~70%之间。出勤率10%左右,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和作业、论文占比20%左右。以书面考核为主的考评方式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体系的识记,忽略了对其个人能力的培养。参考国外的考核体系,国内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国外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有区别的考核,一般采用课堂作业、个人陈述、小组讨论、野外实践、期末考试等方式,课堂的表现占比10%,课堂测试、小组讨论、户外实践占比45%,期末考试占比45%。我国部分高校也进行多元化的考评尝试,但理论考核比例占比过高,形式略显单一,无法有效地进行全面的实践测评。总体来说,评价方式以传统评价为主,测评体系需要改进。
根据笔者的访谈,发现体育旅游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还较为薄弱。实习基地是学生毕业前进行实践操作,培养提高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掌控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重要过程。开设体育旅游方向专业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广开良策,就近主动与高水平的实习示范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2017年1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发布关于2017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结果公示的通知,其中包括1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上海杨浦区的五角场地区,具有上海体育学院、江湾体育场、上海体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体育产业核心资源,由此被命名为“五角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的池州学院与黄山徽州区“皖南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尝试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校方向基地提供人力资源,形成“学生-学校-基地”共享共赢的多赢局面。
由于体育旅游专业的复合属性,现有基础师资构成主要是以体育专业出身和旅游专业出身的师资为主。体育院校类和综合高校的体育院系开设体育旅游方向的专业,师资力量的构成主要是体育学教师,旅游院系则主要是旅游管理类教师,缺乏复合型的师资体系和教学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学师资力量结构体系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或者在相关高等院校开设长短期的进修班,培养复合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避免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校期间,以学期为阶段对学生的实践、管理、个人能力进行分段式培养,避免突击式、短期外出游玩式的实践考察活动。每个单独的学期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课程体系的设置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每一个学期结束后都有明显提升。建立系统的实习计划和渐进式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符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特征,避免千校一面、开设课程重叠化,突出区域特征,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加大选修课力度,丰富多样、层次明晰的选课设置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引进校外师资对体育旅游方向的学生培养是双赢之策。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会贯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前沿的知识体系。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人才进校园,加强了学校和实践、实习基地的联系和互动,弥补了师资力量的单一性,为体育旅游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人才的培养始终围绕为社会服务而展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旅游消费人群的产品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加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不放松,适时根据社会需求作出相应调整是必要的。避免长期的同质化培养,高效区分体育旅游市场,不断完善多元体育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给。
2016年12月22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潜在市场对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体育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迎来黄金期。培养单位在关注人才培养数量发展的同时,更要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保障。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由单一性模式向多元化、复合型、可持续性模式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