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丽
众所周知,在诸多的学科中,普遍认为数学比较呆板,单调乏味,教学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去研究教法,联系生活实际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更达不到“意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展现自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关心、尊重、理解、信任、鼓励为基础,坦诚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出错或哪方面不够好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都期望着老师的鼓励和赞誉。比如我们班的陈明同学数学比较差,在理解7个6的和与7与6的和总是混淆不清,作业里反复出错,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给他出了几道类似的题,如:你每天回家做6道口算题,7天做了多少道?很快列出了算式,6×7,理解了算式的意义。我接着提出:你周六做了7道口算题,周日做6道,两天做几道?他很快列出了算式,并理解了算式的意。然后再让陈明同学给老师和同学出了几道类似的题,这样他真正地理解了乘法,加法的意义,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对该同学如果当时只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而不考虑他年龄小、理解差这一实际因素,也许会让他从此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引入游戏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有的同学很容易走神,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里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等,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好处,有了显示オ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カ、交往能カ和耐受挫折的能カ,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
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根据孩子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又根据孩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看、摆、思、说等形式,把观察、操作思维和语言紧密结合。教学中我安排了买书的环节,创设全体学生在书店买书的情境,一个学生当售货员,大家当小顾客。当售货员拿出一本《童话故事》提出售价是1元8角时,大家便摆出1元8角,谁摆对了即可买一本《童话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踊跃购买其他书,热情十分高涨,争相购买,人人都买到了书,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那以后,孩子们常常相互利用模拟币进行买卖的游戏活动,从而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其乐无穷的乐趣。
1.优化教法,发展兴趣。好动好玩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我把游戏引用了课堂,设计了“动物对号入座”“谁是最辛苦的小蜜蜂”“我也来当小医生”“青蛙跳池塘”等游戏。这样,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在愉悦的心境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2.动口,动手,各抒己见。如小学二年级上册复习课里,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将长方形一一变成正方形,再一一变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我随机提问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紧接着各组派一个代表将自己折好的四个三角形裁开,看谁能用最快的时间将它拼组成与其他同学不同的长方形。大家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不一会儿黑板上拼出了不同模样的长方形。这样学生主动、充分展现了自我,培养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充分给其动手操作和动脑的机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教“8”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一个8是8,即“一八得八”来体会口诀的意義,从而延伸到对每句口诀的理解,举一反三,然后让学生与老师互相对口令进行强化记忆。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请了两名同学上讲台和我一起合作,结合学具展示8的口诀,这样有效地帮助大家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8的乘法口诀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以全班同学大组开火车的形式加强记忆,整个课堂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课堂结束时,还让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其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追求真知的热情,既消除了学习紧张气氛,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灵活多样的教法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是连接师生合作的桥梁,更是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