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静
通感,也称联觉,是指各种感觉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交融。“通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和感受艺术的能力。”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通感的种子,要想让这粒种子发芽、成长,需要教师的挖掘、呵护与培育。教学时,教师适时地、科学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进行联动、互助,通过声觉与视觉、动觉、想象等的相互作用,使其综合、立体地感受音乐,获得丰富的音乐通感体验,从而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一、通感体验给学生呈现直观的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是通过听来感受与体验音乐的,但听觉艺术是抽象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听上,那无疑是单一、局限的,学生也必然会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视觉的刺激非常直观、有效,具有强化的作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科学的设计、运用图形谱,用各种线条、色块、符号和形状来描绘音乐,能将听觉艺术视觉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当抽象的音乐以直观的视觉图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互联动、相互作用,便会产生丰富的感受与体验。
如在学习歌曲《飞吧,飞吧》时,笔者设计了请学生聆听旋律起伏的特点,用线条画旋律的方式。学生在教师一步步地引导下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直观的视觉色彩,并感受到旋律线条的变化、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及旋律的走向。在“笔绘声形”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调动视觉,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对旋律的理解,塑造出了鸟儿企图振翅高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心情这一具体的音乐形象,使音乐充满了画面感。
“绘画音乐”让音乐能被“看见”。听、视、唱联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准确地感知音乐要素,更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鉴赏音乐。活动形式活泼多样的多种感官联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对其在提升音乐审美和发展创造力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通感体验让学生获得立体的音乐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借助于外部的动作。由此可见,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感受和表现音乐,让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相互联系,能帮助学生调动更多、更细腻的感官体验。在歌曲《打麦号子》的学习中,数板中的“打起号子”对于城镇孩子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此时,笔者科学地设计了“4/2嘿 嘿|呦嗬 嗬”的节奏口号,并适时地激励学生发挥生活想象,用肢体语言解析音乐,勾勒出“打、扛、拉”的模样,引领学生把歌词内容和自身的肢体演绎紧密关联,以呈现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在动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下,学生准确地表现出歌词的意思,这比任何语言的赘述都来得更为深刻。
音乐欣赏一般总是从音乐所引起的具体感触开始,在与音乐形象的接触中,只有亲身参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审美感知活动的主体。在欣赏乐曲《花之圆舞曲》时,笔者设计了“舞会”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关注音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其对第一乐段音乐旋律的感知,然后再通过动作表演进一步熟悉音乐旋律,表达自己对音乐韵律的感受。
通过聆听引发思考,再延伸到表现,律动在音乐、学生、情感之间架起“过渡相连”的桥梁,实现了视觉、听觉、动觉的融合,学生在情境中抓住音乐特点,充满兴趣地表现音乐,表达情感,获得音乐美感的体验。
三、通感体验为学生开启想象的音乐
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體验都是独特的。音乐学习中的通感体验能调动视、听、嗅觉等多重感官触发联想,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在音乐的氛围中体验、参与活动,感悟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获得对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本联想而生通感”。
在设计《森林与小鸟》一课的导入环节时,笔者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借助精练的语言把抽象的音乐勾勒成一幅幅灵韵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展开无限的遐想。
师:同学们,请大家安静聆听,让我们的心灵跟随音乐去旅行,音乐让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了小溪在流淌的声音。
生2: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
生3:我仿佛闻到了花儿的芬芳与小草的清香。
……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脑神经元的发展和连接程度取决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且大脑的功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学生在通感体验的作用下经过大脑的推测、虚构,产生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的联动、互助、转化。丰富、复杂的音乐信息、感官刺激帮助学生优化大脑皮质和功能,建立适应性更强的脑神经网络,使学生感受到光、影和动感,此时的学生与音乐心悦交融,沉浸于音乐所表达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其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感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身上,它是一种联觉的本能,呵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音乐教育的任务。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音乐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在音乐实践教学中,科学有效地构筑通感体验,激发学生“一觉引多觉”,能让学生在获得感官上的感受、体验与享受的同时,更指引着他们真实、自然、深入地探寻音乐之规律,感受音乐之美,体验音乐之情。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范仲淹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