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凤
如何将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当代社会对长期陷入“应试怪圈”中的语文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考什么教什么”使得本应是鲜活的語文教学变得压抑和沉闷,造成学生素质的严重缺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动机便是休会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会时时处处地吸取语文知识,进行各种语文学习。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不说、不读、不问,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说不好、读不好,同学嘲笑,老师责备。教学中常常给学生激励的话语,摒弃批评之类的话语,让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成为几个尖子生的独角戏,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如学完《动物王国开大会》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课外活动中表演课本剧。这样的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争取为小组争光。
3、树立榜样,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经常评选写字、朗读、发言等方面的标兵引导学生比、学、赶、帮、超,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写字课上允许学生自由下位欣赏“榜样”书写,既能促进“榜样”把字写得更好,又能调动全体学生努力写好字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自学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吕叔湘先生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这说明教给学生怎样读书的方法是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点。
1、放手让学生进入自学的渠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教师烦琐分析,讲烂讲透,是与学生课外学习不协调的,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律相违背的。让学生自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到课堂。“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不“听取、记忆”,就不会有“分析、比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了艺术作品之后向学生提问,如同听了音乐作品之后就要向学生诉述听过的内容一样有时是颇不恰当的。”这说明朗读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文章要读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学生感受理解的程度来定。如对“花落知多少”一句的朗读,有人感伤,有人欢快,这都与人的经历感受和理解有关。读中感悟,熟读成诵,既是好的学习方法,又能奠定写作基础。
3、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这就是说“一边读一边想”“做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经过反复的严格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如为了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关键。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目标是获取新知,发展能力;教师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与学的关系是统一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
2、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看,要强化自学、质疑、朗读、写练四个环节。因为这四个环节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环节,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强化这四个环节,客观上就排除了教师过多讲解的可能性,使学生有时间多练,积极主动地学,提高学习效率。从每一个教学环节来看,首先要做到自学、议论、辅导相结合,自学是个别“感悟”;议论是发挥班级群体的作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辅导是小结、评价、解疑。其次要以自学为主,他学为辅。自学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学习,他学是通过他人 (教师等)指引去学习。教师的“指引”重在点拨,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学生自学要认真读书、思考、练习等。
总之,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只有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听、去看、去说、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