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
[摘 要]历史课堂中,教学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运用好教学交往,通过营造气氛、运用媒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打造出高效高质的课堂,是值得历史教师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实录,來探究一下在历史课堂中是如何有效实现教学交往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交往;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65-02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维果茨基说过:“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教学的过程正是一种相互协作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学交往将教学方式定位为一种交往活动。这就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起来,而不再是将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
教学交往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间共享知识成果、追寻探索问题。将教学交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可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笔者通过实施与反思,试图通过《开辟新航路》一课的课堂实录,来探究课堂中如何实现教学交往,开展“交往合作 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
一、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打造合作交往型课堂,首先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的情感活动状态,这是实现教学交往的心理基础。积极的课堂氛围就是符合学生知识基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的氛围。因此在课堂的开头,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并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开辟新航路》一课,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课堂实录】 用大屏幕播放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口号以及奥运会的入场式片段。背景解说词: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奥运圣火传遍五大洲的135个城市,他们如135颗珍珠紧紧连成一个整体。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是用“同一”表达了“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梦想。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时候人类结束了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开始走向“世界性”的合作?什么时候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交融并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这几个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刻回答,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一下。到整个课堂结束,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上述的几个问题,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是本课的引导主线。
【反思】 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观看思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话题产生兴趣,由此引发思考。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比较好的课堂氛围,并为接下来的教学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种媒体,阔拓视野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开阔视野。
在《开辟新航路》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除了用PowerPoint课件演示外,还呈现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视频。例如新航路路线图、航海探险家们的肖像画以及奥运会开幕式和《大国崛起》的相关视频等。
多媒体的演示令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去理解课堂内容,并对其有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积极开放的状态。因此,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交往,提高教学交往的效率,是教学交往良好实施的“催化剂”。
三、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师生互动是教学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堂提问,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教师问、学生答,还要有学生问、教师答。能够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恰当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内容,然后提出问题(问题1):新航路的 “新”体现在哪里?并要求学生个别作答。
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1:这是西方第一次想要探寻前往东方的航道,所以是新的。
学生2:这些航道以前都没有人经历发现过的。
学生3:这些航道的发现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使人们对整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教材,集体回答问题(问题2):何为新航路?
学生得到答案: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把这一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此时,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教师立刻将这个学生的提问呈现给全班(问题3):假如我们就是当时西欧的各阶层人士,我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然后给出一系列的补充材料,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由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教师指导下,小组代表发言,接着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
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顺水推舟地给出了下一个问题(问题4):你们能通过先自学,再讨论,最后总结的过程说出四次航行的过程,并总结出整个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吗?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先个体自我阅读,然后小组讨论,接着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指导,最终共同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完成的。
【反思】 在这里主要运用的是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即师生互动。可以看出,在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包括问题1中教师与个体的交往;问题2中教师与集体的交往;问题3中由学生来提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问题3后半部分及问题4中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可见,师生交往可由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呈现,这样才能有效地形成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在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启迪引导和思维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课堂真正地搞活、搞通。在教学交往中,虽然可以有一定的预设,但整个交往过程是发乎自然的,顺应学生思维的,而不是僵硬、虚假、苍白的“作秀”。
四、生生互动,合作探索
教学交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就是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水平发展相似,基础对等,感觉平等,因此这样的交往是平等互惠的。尤其是以合作为主的生生互动,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方式。
【课堂实录】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才会远航呢?学生中立刻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要有帆、要有船、要有食物”;“要有钱、要有人”……
此时教师并不简单地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对答案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自我删选、精简、归纳。最后学生自己得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精炼的答案。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第一,造船技术的进步;第二,航海技术的进步;第三,地理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条件:有了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课堂的最后,有一个问题探讨:15世纪发生了航海史上的两大壮举,分别是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而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国的远洋航行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民族心,因此讨论尤为激烈。从小组中个体学生与个体学生间的讨论上升到小组与小组间的辩论,最后形成集体的大探讨,最终得出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航海规模庞大,以宣扬国威为目的,造成了重大损耗,再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愈下。欧洲方式的航海,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远洋事业蒸蒸日上。
【反思】 在上述的两个场景中,教师除了开头给出问题外,基本上只是扮演一个旁听者或者评委的角色,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甚至没有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基本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就是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生生互动环节中,学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最终共同完成任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与合作成果。生生互动不但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交往,是贯穿于课堂始终的。气氛营造、多媒体使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在整个课堂中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始终,将这样的环节融会贯通。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交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打造高效高质的课堂。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