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课程组新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常规教学管理探索

2019-01-06 03:36董雷雷徐生王辉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常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董雷雷 徐生 王辉

[摘           要]  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在新的专业-课程组教学组织改革形式下,实行新教学组织形式下常规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就常规教学管理改革对象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常规教学管理改革目标,并指出了新的改革需执行的具体任务和策略方法,以期对其他高职院校各二级学院的课程组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能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教学组织;常规教学;管理;改革; 课程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60-02

目前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专业或教研室为主体,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实体,而相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研室,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和教研室往往合二为一,在传统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中,这种融合体的模式无论在教学实施还是教学管理中,都具有快速高效的优势。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单一专业背景的教研室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弊端逐步显露,专业和教研室之间的关系面临新的调整,浙江省教育厅在对人才培养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的比例,同时也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顺势而生。专业与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专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教研室则改变成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任务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开发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

一、新教学组织形式下常规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近十年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始终是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放在建设目标的首位,是课程建设的内涵。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群的建设。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课程组开展教学管理、教学科研和教学实施的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调整的实际管理问题。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将得到协调。如何进行教师考核,如何进行学生的期末综合评价。原有的一套传统的教学管理體制已经远远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新的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体制的重建迫在眉睫。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教学管理实践中,其机构管理设置情况为,分院创始阶段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和工业设计四个专业。通过调查和论证,四个专业的课程交叉。因此,四大课程分为六门课程,分别为模具设计课程群、机械基础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机电技术课程群、实践基础课程群。由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校企合作的开展,负责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群的任务是负责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建设,并开展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的具体工作,并引导课程群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建设。因而,在基于专业-课程组新教学组织形式下,常规教学管理须做进一步的改革探索。

二、常规教学管理改革对象的关系分析

基于现状,常规教学管理的改革,首先需对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进行理顺:

(一)专业与课程组的关系

在新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中,专业不再成为一个实体,课程组则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实体,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某个专业的教师,同时也是课程组成员,归属与专业的教师分布在不同课程组,因此应理清专业与课程组之间的关系,实施教学管理,明确责权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基层教学机构中,该专业根据行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并针对各课程群定制相应的课程。课程群根据专业要求,开发各类课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形成建设课程,专业制作,使用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

在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中,专业主用,负责制定课程体系,课程组主建,负责建设课程和实施教学,因此在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上,需要共同发挥专业和课程组的作用,形成由专业主导,课程组之间交叉实施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

(三)兼职教师的聘请与管理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架构中,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都是专业负责实施,这给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带来较大压力。在新的基层教学组织中,课程群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实施,课群应根据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中的需要,招聘兼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这从根本上说明兼职教师使用的主体是课程组,兼职教师的教学规范主体也是课程组。

(四)建立高效的常规教学管理体系

明确了专业与课程组的关系后,教学管理体系相应清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开设专业课程。课程组根据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实施、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针对专业和课程群职责的变化,应重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备课、写教案、组织观察与讨论、课程评价、课程讨论、课程质量评价、学评教等事项。

三、改革目标

课程组为实体的基层教学组织新形势的教学常规改革,在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组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适应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教学管理体系,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两个方面着手,建立课程体系、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执行力,促进专业和课程组建设,因此,亟须改革的两个关键任务为:

(一)在明确专业与课程组的关系基础上,明确职责和评价机制

1.明确专业与课程群的关系,实现专业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对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专业负责调研、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为课程建设拓宽思路,最终通过课程的形式实现课程建设,使整个专业有序、高效运转。

2.明确教学实施的主体。课程组负责人组织专任教师针对本课程组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资料,如课标、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册、考核方式等,完善相关实训课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考核的建設,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

3.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主体是行业,主要负责人是职业总监。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职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开设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

4.课程开发的责任是课程群,首要的责任是课程群的领导。在教学管理体制中,需要督促课程群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它包括备课、撰写教学计划、组织观察和讨论、评价课程、讨论课程、计算教师工作量、评价教师和学生期末综合评价。

5.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对专业与课程组职责的变化,重建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由专业主任负责的督导小组,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建设进行监督,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二)构建基于专业和课程组的常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是为维护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而制定的经常化的制度和规范,它既是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管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教师履行职务的基本准则;教学常规中的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计划、过程控制、学评教管理等。常规的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工作,专业群分级管理,课程组长分工负责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者是传统教学管理的执行者,是教学管理的枢纽。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组织教学活动的作用,协助院长规划、实施、指导和考核教学工作,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其具体职责有:

(1)建立和完善课程设置和班级调整制度;(2)了解一线教师的心理和业务能力状态;(3)组织全体教师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了解教材、积极开展全校性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4)课程组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对专业教师做积极引导。(5)定期下课堂,检验教学常规的规范,掌控教学质量,反馈教学评价,探索改进和改革措施;密切联系各班班主任、学习委员及科代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作业负担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布情况;(6)搞好环境管理教学,倾听和反映学生对教学工作的看法和要求。组织骨干力量,共同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普及教育教学理论,传递教研教改信息,培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切实做好各种教辅资料的收集、整理、推荐使用和存档工作。

四、常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配套举措

1.教学计划的管理与控制应以分析教学条件、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制定教学措施为基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具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和课程群的奖惩制度。

2.教学评价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评价要坚持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能标准的统一,不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把效能标准放在重要地位,讲究教学时间的投入与产出,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构建和科学组织教研活动的定期开展,充分发挥课程组长在教研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优秀、示范教研组创建活动。教研组的活动应该是“五件事”,即有计划、有系统、有研究课题、有活动安排、有活动记录;课程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专题教研活动,重点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开展班级评审和质量竞赛活动。落实教师的听课次数不低于15节每学期。提倡教学反思,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有何感受或困惑等;教师授课总结与分析每月组织一次。学期结束,学校应召开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会和教育科研课题实验报告会,认真总结经验,大力表彰先进。

五、改革实施效果

改革推行后,在院级推管取得的成效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专业带头人从琐碎的日常事务出发,搞好专业建设,推动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2.使课程建设更科学、完整,而且有一定的持续性。

3.课程突出了特色,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4.提高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的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课程和专业建设更加完善。

六、结论

结合专业课群改革的新形式与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新课改过程中的专业-课程组改革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常规教学管理改革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探讨,通过分析专业-课程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及相应对策,解决了现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专业-课程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小星.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5):100-103.

[2]宫隽睿.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青年与社会(下),2014(8):188.

[3]陈婷婷.浅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5-1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常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常规之外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破常规 获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