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黑”

2019-01-06 02:14王磊
现代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面烟尘本义

王磊

摘  要:“黑”和“墨”是汉语中两个重要的颜色词。关于“黑”的本义和语源,前辈学者多有讨论。通过对古代字书、文献用例等相关材料的考察,发现“黑”与“人面”这一要素联系紧密,其造字本义也更倾向于“烟尘布满人脸”。同时,“墨”素来被认为与“黑”渊源颇深,通过研究发现,二者除字形、语义间有些许联系外,在其他方面却存在一定区别,二者或许不是同一语源。

关键词:黑;墨;字形;语义

“黑”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颜色词之一。在世界各地民族中,“黑”被赋予了或同或异的文化意义。在黑系颜色词语义场中,“黑”亦是自古而今一直都充当着上位概念。因此,有关“黑”字本义的考察,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在“黑”造字本义的各种说法中,“墨刑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观点。从整个汉语系统来看,“黑”“墨”二字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字形上相似(都有“黑”这个部件),语义间也有相近之处。与此同时,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区别,应非同一语源。

一、“黑”的分析

目前,对“黑”字本义的探源,学界主要有七种说法:火熏说、墨刑说、卤说、目说、晦说、黑色说、面具说。其中,“火熏说”是学界主流看法,这一看法源自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古窻字。凡黑之属皆从黑。”[1](P211)许慎的说法得到后世很多学者的认同。这些学者将“黑”字进行了形体切分,将其字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事实上,这一观点尚有可商榷之处。一般情况下,越早的字形越能够反映它的造字本义。因此,认识一个汉字的本义,最不应该绕开的便是它的甲骨文的字形、字义。“火熏说”就直接越过了“黑”的甲骨文阶段,从金文、甚至是直接利用小篆形体,去理解分析“黑”字的本义。我们知道,许多小篆字形经过讹变,已很难准确地反映汉字的原始面貌,因此,其可信度恐怕要打个折扣。

我们不妨首先考察一下甲骨文中“黑”的字形。“黑”,甲骨文作“”,下像人形(),上像人面(),整体呈人的正面形。仔细观察“黑”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它的整体是像人颈部以上的面被蒙住,这与许慎所说“黑”的下部为“火”没有丝毫关联。从“面”的构字形体和早期用法来看,也可确定“黑”的上部形体确实是“人面”。“面”,甲骨文作“”,在人目外部加一外框,像人脸的整个轮廓,以中间的目代指人首。至小篆时,“面”所从之“目”讹变为从“首”,写作“”。《说文解字·面部》:“面,颜前也。从,象人面形。凡面之属皆从面。”[1](P184)王筠《说文句读》对“象人面形”的解释是:“统全头而言,以囗包外,所以区别其前半以为面也。”在早期文献中,“面”也常用于指代人的脸部。如:《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此外,通过考察与“黑”相关的一系列字,可以看出,它们之中有很多字也都与“人面”这一要素相关。如:“黩”描写的是人面有不洁之物,《龙龛手鉴·黑部》:“黩,握持垢也。”“黴”描写的是人面有污垢,《玉篇·黑部》:“黴,面垢也。”潘峰(2013)在《释“黑”》一文中,曾对《说文解字》中与“黑”相关的字进行了统计,这类字共有31个,其中,“从黑”之字29个,“黑声”之字——“默”1个,此外,还有1个“?”字。作者对它们进行了详尽地解析,发现这些字“同理相贯”,都与“人面”这一要素紧密相关[2]。至于“黑”的本义是被烟熏而致的面黑,还是罩住人脸的面具,或是描述人脸被物体蒙住而眼前一黑的状态,目前还难以确知。我们也对“黑”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进行了观察①,发现与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相关性不大,它的本义从目前所见的甲骨卜辞材料中还难以得到印证。

到金文时期,“黑”的字形发生了一定变化,最明显的改变便是增添了数个“点”。“黑”的金文字形有“”“”“”“”,可以看出,有“点”之处遍及人的面部、身体四肢周围,甚至是全身。关于“黑”金文形体中增添的“点”,在学界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火焰燃烧上腾而泛起的点点火光;二是认为这是古人在执行墨刑时,洒落出的墨滴;三是认为这是古人在表演巫术舞蹈时,除戴面具之外,在身上所加的其他饰物,此派观点以潘峰为代表[2];四是认为所增之“点”为填空,无特定意义,此派观点以何金松为代表[3](P422)。我们知道,在早期汉字形体中,几乎没有无用之部件。就此而言,“黑”在金文中所多出的“点”,不是随意无端添加上去的,应是有其承载意义的。商承祚曾专门撰写《殷虚文字用点之研究》一文,就早期字形中“点”的用途和指代语义进行探讨[4]。至于其他三种说法,我们尚难作出定论。比如:第一种观点认为,所加之“点”为火上腾而泛起的点点火光,这显然和人类原始的穴居生活息息相关,不过这种解释与甲骨文“黑”字所传达出的“人面”信息却无必然联系,而且从甲骨文构形中也看不出“黑”有火烧之形。第二种观点认为,所加之“点”为“墨滴”,这种解释与人的面部颇有关涉,却颠倒了“黑”和“墨”产生的先后时代。第三种观点认为,所加之“点”为舞蹈饰物,似乎较为合理,但是“黑”源自面具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那么,它所添加的“点”是否是与舞蹈相关的饰物,则更难以判定。

到篆文时期,“黑”的字形又发生了改变。“黑”在篆文中写作“”,上面像窗,下面像炎,整体像火从窗出。许慎对“黑”的解释便源自它的篆文形体。由此可以看出,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黑”的字形变化较大。与早期字形相比,“黑”的篆文形体确实更为清晰,各部分的构形部件也较为明确。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从篆体形态出发去解释“黑”字的本义。

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笔者倾向于将“黑”的本义解释为“烟尘布满人脸”。根据早期先人造字的惯例,一个字的产生往往与人类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通常会反映并体现他们的日常生活。追溯早期的穴居时代,先民们一般都是掘穴而居,自己生火,这样一为取暖,一为煮饭。在生火煮饭过程中,自然會烟雾纷飞,灰尘弥漫,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烟尘极有可能落到人的面部,使人呈现出“灰头土脸”的形象。到金文时期,这些飞散的烟尘就由带有指事意味的“点”所象征,用以表示布满人脸或人身的烟尘,这就将人们烧火做饭导致烟尘布满人脸或人身的状态形象地再现出来。到篆文字形时,这些增添的“点”便与“黑”下部的“人”相融合,变成了“炎”,上部的人头之形也演化为与天窗相像之形,从而使人们误以为“黑”是从炎之字。

“黑”发展至后期,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它所适用的语言环境也逐渐丰富。“黑”由表示“烟尘布满人脸”的原始义,逐步引申为抽象指代“人脸黑”。烟尘落满人脸,人脸自然会呈现“脸黑”的面貌。之后,“黑”可指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可指“脸黑”外,还可指称人其他部位的“黑”,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左传》中有“黑肩”“黑臀”“黑要”“黑背”等大量用例。再推己及物,由人类自身概念域映射到周边事物域,“黑”则由指称人类自身特征进而指称有“色黑”特征的其他事物。这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所反映(如黑牛、黑羊等)。在周代,运用更为普遍,如:《诗经·小雅·大田》:“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毛传:“骍,牛也。黑,羊豕也。”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也专门列有“黑”表示“黑色的猪羊”这一义项。随着时代的发展,“黑”的语义进一步抽象化,便脱离了它所依托的具体环境,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这时它就可以泛指一切具有黑的特征的事物。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了相关用例,之后的相关语料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时至今日,“黑”的这种用法仍是最常见的。

总起来看,在古代汉语系统中,“黑”的语义和用法是相当丰富的。除了上述基本义、引申义用法外,还有一些文化义的用法。它可以表示尊贵,如:古代帝王以“玄衣黄裳”为衮袍;可以表示卑贱,如:“黑头”“黑氓”“黑衣”;可以表示险恶,如佛教用语“黑业”“黑海”;也可以表示时空观念,如:“黑”对应“北方”;还可以表示天象观念,如:“黑分”“黑道”;等等。

二、“黑”“墨”关系试探

在关于“黑”字本义的讨论中,“墨刑说”是颇具代表性的学说,这一观点的代表可推何琳仪、杜忠诰。何琳仪认为:“黑,从天(颠之初文),头中竖笔表示施以黑色。疑为墨刑之墨的初文。”[6](P4)杜忠诰认为:“依甲骨文及金文,‘黑之初形,当是象颜面被墨刑之人的正面形。……”“构形侧重的主要部位在被墨刑之颜面,故于两臂之上下加点与否,对于字义并无影响。其后,在颜面及两臂上下加点的字形却被广泛传承下来”。[7](P741)侯立睿也持相同的观点,并从甲骨文构形、出土文物、语音材料、文献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这一观点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黑”“墨”二字产生的年代先后。如果说“黑”字产生要比“墨”字早的话,那么,“黑”字本义是来源于“墨刑”就无从谈起了。关于二者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黑”是“墨”的初文,因为“黑”后来专指颜色而另由“墨”指称其名词义“黑色的土”。王晶、余芬兰指出:“墨,书墨。从土,从黑,会意。墨的初文为‘黑,《说文》‘黑,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引申可指‘黑色。后来‘黑指颜色的用法渐多,便于‘黑下加‘土表示其名词义,‘黑专指颜色。加土是因为墨呈粉末状,像黑色的土。”[9](P14)另一种认为“黑”和“墨”都与墨刑有关,而且“黑”是来源于“墨”的。侯立睿说:“‘黑源于‘墨刑,取‘墨刑之形。‘墨则取义于施加于皮肤的黑色颜料。后来‘黑抽象为颜色词后,‘墨即被用来填补了‘黑所缺失的‘墨刑义。”[8](P41)

在这一问题上,笔者更倾向于“黑”出现在“墨”之前。首先,从构形上看,“墨”应是借助于“黑”这一部件而构成的,《说文解字·土部》:“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1](P287)由此可以看出,“黑”不仅是“墨”的构形部件,还是它的声符。其次,从造字原则上看,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先从观察和摹拟身边的现象着手,再扩展到各种自然万物。也就是说,“黑”的本义既然是源自人类生火做饭导致面部落满烟尘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即“近取诸身”),就不必再求助于“墨刑”这一外物(即“远取诸物”)。再次,从造字的一般规律来看,造字之初通常是一个形象的事物或一种具体的指称,而“墨刑”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是一个专业化的词语。综上所述,“墨”应该不是“黑”的本义。

下面,我们先对“墨”这一实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关于“墨”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主要有黄帝说、刑夷说、周代说、汉田真说、魏晋说五种说法。不过,根据近年来发现的考古材料来看,“墨”的产生或可推至更早的时代,俞水生更是直言,“古代最早的墨产生于新时器时期”[10](P125)。但“墨”究竟发端于何时,尚无定论,目前能确定的只是“墨”的产生时代的确比较久远。我们知道,人们所用的墨大致可以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种,随着后者的普及,前者的使用人数逐渐减少。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墨”字的产生与发展情况,以进一步说明“黑”“墨”之间的关系。目前,“墨”的甲骨文尚未发现。一般认为,最早可见的“墨”字是古匋文,写作“”,上像黑,下像土,它所指称的是“黑色的土(泥)”。清代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者,黑土也。”在“墨”的古匋文字形中,“黑”这一构字部件已具有抽象概括的意义。后来,“墨”由“黑色的土泥”这一基本义逐渐引申出指代“用松烟灰等制成的黑色颜料”义,如:《广韵·德韵》:“墨,笔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丹青·墨》:“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除了书写用的黑色颜料之外,“墨”还是古人施加墨刑、在人脸或额上刻字所用的颜料。这样一来,“墨”又可以引申表示“墨刑”。如:《尚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玉篇·土部》:“墨,古罪墨刑。”再到后来,“墨”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用于表示“墨刑”的名词义转变为表示“施加墨刑”的动词义。如:《周礼·秋官·司刑》:“墨罪五百。”郑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白虎通·五刑》:“墨者,墨其额也。”这种由名词性向动词性转变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颇为常见的。

如前所述,在字形上,“墨”包含“黑”这一部件,“黑”也具有实际意义,表示“黑色”。同时,在很长一段时期,它们的语音也十分相近。“黑”,《广韵》:“呼北切。入德晓,职部。”“墨”,《广韵》:“莫北切。入德明,职部。”在早期语义中,二者还均与“人脸”这一元素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后期的语义发展过程中,“黑”和“墨”往往会发生相互交叉、胶葛的情况。如:它们都可以表示“黑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广雅·释器》:“墨,黑也。”它们都可以指代天色、气色晦暗。《左传·哀公十三年》:“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杜预注:“墨,气色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正是由于“黑”和“墨”有诸多关联之处,有些学者遂认定二者是来自同一语源,甚至判定它们原本可能是一个字,或者说“黑”是“墨”的初文。

实际上,“黑”和“墨”除了上述所说的相似、相通之处外,它们还存在着很多不同。首先,在产生时代上,二者是有早晚之分的,我们认为“黑”应该早于“墨”。其次,在语义来源上,二者也不相同,“黑”是源自古人生火做饭的日常生活场景,“墨”则是源自黑土。再次,在语义演变上,二者的过程仍有区别,“黑”是由“烟尘布满人面”这一本义而逐渐引伸出其他语义,“墨”则是在“黑色”的基础上,而逐渐引申出其他语义。因此,总的来看,“黑”与“墨”之间虽然有关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并非是同源词。

综上所述,“黑”作为人类语言中一种重要的颜色词,对它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进行探讨实有必要。通过对“黑”的古文字形、语义演变、文献用例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将其本义释为“烟尘布满人脸”,似乎更为妥当。同是黑系颜色词的“墨”,在字形、语义、语音等方面,都与“黑”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但是两者并非是同一语源,将它们视为同源词极有可能是误读、误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潘峰.释“黑”[J].汉字文化,2013,(2)、(3).

[3]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4]商承祚.殷虚文字用点之研究[A].商志.商承祚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潘峰.汉语颜色词文化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6]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戰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李圃.古文字诂林(第八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侯立睿.古汉语黑系颜色词疏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王晶,余芬兰.汉字与刑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10]俞水生.汉字中的人文之美[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5.

[11]夏渌.造字形义来源非一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12]宋金兰.“黑”名源考[J].汉字文化,2004,(1).

猜你喜欢
人面烟尘本义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无忧使者
韩嚼牙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烟尘采样器流量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锅炉烟尘采样检测工作的探讨
神奇的人面动物
“人面动物”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