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医学理论及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2019-01-06 03:41杜腾飞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伤寒论节律

【摘 要】时间医学是研究生物与时间有关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在自然界中,上至人类生活,下至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都呈现出时间的周期性以及节律性。时间医学归因于中医理论中的“时间适应”和“天人合一”的范畴。人们相信,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可以随着阴阳的生长和衰退而有节奏地改变。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时间医学的科学性,并逐渐发展为时间治疗学、现代生物学、时间药理学等学科。

【关键词】时间医学;伤寒论;节律

1 时间医学的主要内容

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的周期性节律是时间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节律形成的过程、周期节律变化的大小、周期的长度、节奏的变化模式以及节奏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过程中存在昼夜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等。

2 人体节律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100位刚出生的婴儿的研究发现,婴儿6周后才开始有心跳和体温的节律变化,3周后夜睡昼醒的节律出现,4周后尿量始见昼多夜少的节律,2个月到3个月后尿中钾、钠的排泄量出现昼夜节律,6个月后肾功能节律性才产生,而体温的昼夜变化节律直到出生后2年才完全形成。由上可知,各种节律的发生有早晚不同,既具有先天遗传性,又具有后天生成性,两者均需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生俱存的节律需自然外界环境周期变动的同步因子的激发,后天生成的节律则是人体对自然环境活动变化及饮食的适应结果。

3 祖国时间医学

3.1 周节律

《伤寒论 辨太阳脉证并治》篇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里提出的六七日自愈的问题,体现了外感病病程的七日节律,也称周节律。

七日节律的形成与月球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由于月相的变化有四个阶段,依次是朔、上弦、望、下弦,于是就形成了每个月4次的有规律的天文潮汐现象。恒星月和朔望月的平均时间是28天,把这一个周期等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是7天。这就说明在月节律中包含着4个阴阳盛衰消长的周节律的变化,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体于是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随之出现了七日节律。

虽然,月球对一个人的引力甚小,换而言之,从万有引力的角度来考量,月球对一个个体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大江大河由于月球的影响而出现的潮涨潮落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人类之生命由地球所化育,而生命的起始是由江河湖海所造就,且在生物体进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体都留存了其完整进化过程中的全部信息。所以,对于单个个体而言,月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对整个生命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意义重大。所以人的卵巢活动月节律的出现,离不开月球运动周期的影响。我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就被七日节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周节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从而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人体自身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节律就存在于孕育人类的大自然中。猫的孕育周期是63天(9周);鸡蛋受精卵的孕育周期是21天(3周);老虎怀孕15周;兔子怀孕28天(4周)。我们人体的一个受精卵从受精开始进行细胞的有丝分裂280天(40周)。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降生的40周里,人类胚胎的孕育进程完整重演了其出现以前数十万年的动物进化史。

3.2 昼夜节律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伤寒论》这句讲的是六经病的欲解时,也就是六经病的昼夜节律。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上午9时至下午3时人体太阳经的阳气会随着天阳而旺盛于外,抵御邪气的侵袭有力,为正气恢复、邪气退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从邪气的角度来讲,风寒之邪在于此时,就像伤寒、中风的麻黄、桂枝的辛温发散,也为在太阳病的过程中的正气恢复、邪气退却形成了有利条件。也就是说,太阳病在自愈的那一天,多容易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段汗出而解。在临床上,对于太阳病的治疗,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我们就可以选择在这一时间段用药,即从巳时至未时。时间治疗学就在于此。

4 时间医学的现代临床应用

4.1 实验诊断应注意时间

目前,临床已多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病变,分析判断疗效。由于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时间节律性,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可能有差异,诊断时须引起重视。

肾小球肾炎患者在病情发展时,尿中转氨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由昼高夜低的节律图式,成夜高昼低的180度的反转。肾阳虚患者,目前证实肾阳虚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有关。肾阳虚患者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均低下,对促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试验大多数呈延迟反应。皮质激素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图示,血中浓度变化昼夜呈“U”形,而肾阳虚患者的昼夜节律呈“M”形。这说明将检验项目数值的变化结合其节律波动图式的改变进行诊断,可提高准确性,并有利于鉴别诊断。

4.2 尿液的时间节律

正常人尿量与尿次是昼多夜少,多数人夜间基本不排尿,这与入夜后饮水量减少无关,实验证明,即使按昼夜等量比例饮水,夜间尿量仍然少于白天。一日之中每小时尿量最多的是15时,这是人体正常的昼夜排尿节律。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功能午后3至7时为旺盛,正常人肾阳充足,气化正常,白昼又逢生理性阳气旺盛,故小便较多,夜里肾与膀胱功能相对减弱,又逢夜间阳气生理性衰减,气化功能减弱,故小便减少。现代医学已发现,脑下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夜间是白昼的2倍,这些机体的生理节律变化就导致了尿量昼多夜少的节律。

4.3 根据昼夜节律施治用药

(1)择时服用中药拮抗西药不良反应:大量临床事实已经证明,很多西药具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很严重,择时服用中药可拮抗部分西药不良反应。例如: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时,皮质激素的大量、长期使用,其不良影响主要有:人体肾上腺皮质失用性萎缩、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等。就其原因,主要是脑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ACTH)正反馈调节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而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又会影响ACTH的分泌,当血中皮质激素浓度较高时,可使ACTH释放减少,产生反馈行抑制脑垂体的作用,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长期大量应用外源性皮质激素药物,使血浓度升高,同样导致ACTH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下降,久而久之,肾上腺皮质因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而逐渐萎缩。

(2)经试验研究证明,脑垂体对血浓度的反馈抑制作用的敏感性有昼夜节律,白天不敏感,夜间尤其是午夜12时左右最为敏感。在清晨垂体分泌ACTH较多,需较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才能使之抑制,而夜间10时后,小剂量的地塞米松即抑制次日ACTH的高峰出现。

鉴此,对长期大量应用皮质激素者可采用清晨8时左右,一次服完全天剂量以减少对脑垂体分泌ACTH的抑制,对必须在夜间应用皮质激素者,如抗感染、抗过敏时可在夜间加服中药(沈自尹等采用生地、知母、甘草三药组方煎服),以保护脑垂体,使之对反馈抑制作用敏感性下降。

4.4 补肾药物的择时服用

中医辨证肾阳虚的患者,其垂体-肾上腺功能活动的减退,可以通过中医温补肾阳法而得到改善。早在300余年前,明代医家杨赢洲对于补肾中药的服用时间,就有着需要晨服的观点。清代叶天士著有《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其在书中也提出了早晨服用温补阳气药物的服药方法。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温补肾阳药在对肾阳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对其所表现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失调疗效最好,大多数温补肾阳药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且其不良反应也少。根据张仲景“少阴病欲解,从子至寅上”的观点,有人在临床治疗肾阳虚水肿患者时,对肾阳虚水肿患者采用寅时服药的方法,发现寅时用药治疗肾阳虚水肿的患者確实要优于常规不择时的给药方法。

5 结语

时间医学对于临床医学意义重大,为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临床认识疾病,准确地诊断以及选择最佳用药、针刺、手术等的治疗时间提供了依据。当然,因为人体的时间生理、病理节律都是基于人和大自然的节律处于同步的状态,由于现在,我们的生活习惯常常和大自然不同步,导致了人和自然的节律差异,所以在应用时我们就要做出相应的时间调整。

(通讯作者:戴恩来)

参考文献

[1]伊藤真次.人体昼夜节律[M].重庆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杜腾飞(1992-)男,甘肃省通渭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

戴恩来(1963-),男,甘肃省武山县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伤寒论节律
老年人工作记忆成功恢复
青出于蓝 汉语当代节律研究述评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无锡地区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爱的节律
算算你俩的高潮重合日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