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意写作教学的策略

2019-01-06 03:39牛海涛
艺术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创意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创意写作教学可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通过在写作训练中融入传统文学知识,再造其文本内涵、学习其表现方法、探索其流变规律;在思维训练中融入传统哲学知识,体悟其德育理想、挖掘其美育思想、强化其智育因素;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区域文化知识/追寻其历史印记、探求其产业价值、发现其社会意义,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育人:创意写作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其中很多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创意写作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对此,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在写作训练中融入传统文学知识

在写作训练中,可以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挖掘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可以学习传统文学的艺术手法、表现技巧;应该了解文学传承流变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指导当前的写作。这样,传统文学中蕴含的具有当代意义的价值理念,就如盐融水一般,渗入大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1.1 在加工改编中融入传统文学的文本内涵

创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想象力的火焰也需要材料来点燃。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本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创意写作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写作素材,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多具有含蓄之美,文本中留有很多空白,如《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只交代了短短的几句话,至于夸父为什么逐日、逐日的具体经过则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师生通过细致阅读,找到这些留白,充分发挥想象力,改编、再造传统文学经典,在古老的故事中注入时代精神,其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性发展。例如,《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这一篇历史散文,描述了重耳在外逃亡19年的经过,重耳从一个贪图享乐的贵胄公子成长为一代仁君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启发。课上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重耳、狐偃、赵衰、介之推甚至是目睹重耳流亡的各个国君乃至重耳的政敌。根据相关史料,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用线条、图标、颜色等画下这个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从这个人物的角度叙述重耳逃亡的经过,可以打破原文的叙述框架、立场。学生汇报以后,根据师生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构思,进而完成一篇短篇小说。

1.2 在仿写训练中学习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

正如学画从临摹开始、学书从描红开始一样,学习写作也必须经过仿写这个阶段,仿写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写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朱光潜说:“文艺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古代文学名篇,其立意章法、遣词造句等皆有过人之处,在模仿《诗经》中学习赋比兴手法,在模仿《楚辞》中开启神奇迷离的想象世界,在模仿诸子散文中学习寓言说理的手法等等,将古人的言语、体验和胸襟内化于心、外化于文,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例如,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的立意、构思、章法、词句都非常值得学习。教师可结合范文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为什么喜欢,教师从旁指点,帮助学生真正领会某部分的妙处,并以此段落为范本,进行各种类型的单项练习,公开朗读仿写的作品,进行集体讨论,进而从一段的仿写扩展到全篇的仿写。

1.3 在历史追溯中探索传统文学的流变规律

文学史的发展,不外乎继承与革新两个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提出:“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文学作品代代相承,有因袭、有变化,这是文学演变的规律,也是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也必须参透文学作品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所在,以指导个人的创作道路。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要博览群书,抓住纲领加以吸收,掌握作文的关键,下笔时则随着自己的情志去加以变化。例如,唐代王昌龄有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明代陈子龙有“冰心寂寞恐难禁”,清代玄烨有“冰心一片晓风开”,虽然是用同一个意象,但是其内涵、语境都已发生了变化。即便是选取一些陈旧的意象,也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会,从行文的思路、结构、意境等方面做到别出新意。

2 在思维训练中融入传统哲学知识

人的精神世界分为知、情、意三部分,教育亦有智育、美育、德育之分。诚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中国先哲对人的知情意有深刻体察,传统哲学中亦包含着丰富的智育、德育、美育内容。在思维训练中融入传统哲学知识,持之以恒,可以促進学生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2.1 在创新思维训练中体悟传统哲学的德育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有很多核心概念,如“天”“道” “仁”等,这些概念体现了古人的道德理想。张岱年先生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统一起来。以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或基本根源,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因此,将传统哲学观点融入课堂进行的各项思维训练中,使学生打破思维障碍、拓宽思考的路径、提高创意水平的同时,也接受了传统哲学中有关提高道德修养的理念和方法,如格物致知、仁者爱人、培养浩然正气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整合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打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体系。整合思维是指处理彼此对立的意见时,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同时吸纳双方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优于任何一方的新的意见。儒、道两家有许多观点从表面上看来是相冲突的,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二者的结合点。等学生经过讨论和发言之后,可以告诉学生,其实魏晋玄学家早就这样思考并实践过了,原来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也是可以相容的。

2.2 在形象思维训练中挖掘传统哲学的美育思想

中国古人认为言不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形象思维是中国古人的重要思维方式,古人在这些优美的形象中寄寓了丰富的道德、美学思想,是今天进行美育的重要资源。高华平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思想具有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最高人格理想,以乐教为培养完美人格的基本手段,强调知行合一,重视环境习染等重要特点。”王国维先生亦提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谓精辟之至。指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体会传统哲学中优美、崇高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学、美感教育。综摄法又称类比法,是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隐藏主题,拈出“中”字并引导学生讨论与“中”有关的形象,鼓励学生不受束缚,激活思维,广泛联想。当学生的某些见解对于揭示主题概念有利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归纳、予以引导,帮助学生阐释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并最终与主题相结合,如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

2.3 在逻辑思维训练中强化传统哲学的智育因素

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往往包含在哲学论述中。《大学》第一章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通过“执果索因”的推理,说明了一个人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格物致知”,依据这段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执果索因”的逻辑思维训练。在逻辑思维训练中融入古代哲学,学生除了可以得到智慧上的提升,也可以获得心性修养上的一些启迪。

3 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区域文化知识

实践教学环节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条重要路径。除了课上的写作训练和思维训练,还可以采取户外采风、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去触摸、聆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区域特征。

3.1 在任务写作中追寻区域文化的历史印记

结合宁夏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发挥各种征文、比赛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使学生产生文化探索的兴趣,并运用有关文化知识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建立起课堂内容与课外文化环境的联系。如贺兰山军事关隘、宁夏引黄灌溉工程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景观,组织一些任务型写作和采风活动,带领学生去观赏、体会历史遗迹的伟大之处,唤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宁夏历史的了解,也唤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2 在文创实践中探求区域文化的产业价值

文创产品可以作为旅游业的附加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民间文艺进行创造与提升,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宁夏地区的民间文学艺术历史相当悠久,种类也非常丰富,如民歌、农民画、服饰、玩具、泥塑、砖雕等。鼓励学生回到家乡,收集民歌,亲身体验泥塑、剪纸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并探求其产业化发展的各种可能。带领学生亲身体验隆德杨氏家族泥塑的制作过程,学习各项工艺,并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泥塑业撰写一份发展方案,分析如何将流行元素融入泥塑艺术中,如何使泥塑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融合,走向产业化。学生既有了亲身体验,又能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待民间艺术。

3.3 在采风活动中发现区域文化的社会意义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习俗成规,这种习俗成规反过来又塑造了该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各民族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景观。宁夏因处于中原和西部的交接地带,形成了语言、婚丧、服饰、节日、娱乐、饮食等方面独特的民俗风情,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又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地域特征。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采风活动,打通各种感官,观察、倾听、嗅闻、品尝、触摸各种民俗的物质形式,并启发学生体会民俗中蕴含的重亲情、守规矩等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身处其中而不察的民俗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在完成各项写作任务的同时,受到传统乡风的濡染和熏陶。

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在创意写作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張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高华平.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29-32.

[4]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下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3.

[5] 谢林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5):153-156.

[6] 俞梦婷.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D].苏州大学,2016.

[7] 查秀芬.以模仿为起点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YDJ201909

作者简介:牛海涛(198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创意写作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创意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
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