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教学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通过学习、思考和校本化的实践来逐个突破和解决,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课改真正成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案例;校本化;课改;4W;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6-0034-02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课程也被重新定义,学生更期待教师重新思考学校体育课,教师本身也在从技能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因此教师逐渐从“教课程”转变为“做课程”,并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在这样的课改背景下,如何对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重构和实施,成为学校、教师主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造成“课改”渐失的原因——从四种案例寻找课改“源头”
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是当下教育的热词,也是各个学科的重要指导方向。但似乎热闹背后,一线教师总觉得找不到真正的着重点和抓手,课程改革也变成了“秀概念”“秀词汇”,甚至觉得“课改”只是“纸上谈兵”“换汤不换药”。笔者从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些体育教育的参与者身上,寻找“课改渐失”的根源。
【案例一】学校说,“体育课是一专多能的课”
作为科班毕业的体育教师,除了专项技能外,基本什么体育项目都要懂一点,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需要。特别是在师资配备相对薄弱的学校,这是解决师资问题的一个办法,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重要一环。
【案例二】学生说,“体育课是按部就班的课”
在学生的心里,体育课是可以让自身发挥兴趣爱好、展示个性的一个科目,但往往最后会变成一堂“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原因是每一节体育课都是教师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随后根据内容进行重复练习直到熟练动作要领。学生眼中的体育课显得暗淡无色,并不能展示出自身的“闪光点”,最后会对体育课“又爱又怕”。
【案例三】家长说,“体育课是放松娱乐的课”
大部分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都停留在小学阶段,中学体育课以技能练习为主,通过练习掌握各动作要领,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考体育成绩。但是部分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体育课是放松娱乐的课”。
二、寻找“课改”回归的方法——从四个“W”寻求课改“出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基于以上理论,结合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需要,明确了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定位,设计了体育课改校本化实施的“4W”方法,即围绕四个W在Who(教学主体)、What(课程内容)、When(课外教学)和How(课程实施)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体育课程改革,借助校本化的课程实施让体育课改落地生根。
(一)Who——转变教学主体
课程改革,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体育课堂就是学生不停地完成体育教师下达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与指令,教师始终在扮演发号施令的主体,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身份互相换位了。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了改变现状,笔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互相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What——改变课程内容
1.因人而异制定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这些差異制定相应对策,进行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用同一种要求和标准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体育“差”的学生有时候只是某一方面存在差距。比如有的学生速度不错,但需要加强力量,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通过专门订制俯卧撑、杠铃、深蹲等练习来加强其力量;有些学生耐力较好,但爆发力较差,需要提高速度,面对这些学生,可通过专门订制后蹬跑、变速跑、蛙跳等练习来提高其速度和爆发力;而有些学生因为身体原因,长期缺乏锻炼,体质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专门订制的一对一“小胖墩”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其逐步改善体质。
2.特殊时期制定课程内容
初中女生在骨骼、体型、心理等方面的发育要明显早于同年龄段的男生,还会出现“特殊时期”。大部分女生总认为“特殊时期”要避免运动,面对这种误区,在做好心理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可特别制定一些运动量小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如仰卧起坐、排球垫球、定点投篮等。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正常的锻炼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还能在“特殊时期”提高身体机能。教师在关心生理期学生身体状况的基础上,更能通过这些“特殊时期”制定的运动,保护学生的隐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初中男生已经进入青春期,是力量增强和身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期,教师可以为这一时期的男生制定一些运动负荷比较大的运动,从而使其释放学业压力。比如负重跑、长跑以及“足球篮球比赛”等,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也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特长教师制定课程内容
体育教师本来就是一专多能的,什么都会教一点。特别是面对初中的学生,为了能让他们接受更加专业的体育教育,在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不同项目的特色课程,如篮球课、健美操课、网球课等,教师面对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教起来更有兴趣,也更加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示自身的体育特长,让学生来选择喜欢又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师,这样为体育课程的长期、深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和梯队人才的建设。
(三)When——改革课外教学
1.课前主题研究,积累体育运动理论知识
在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对语言类学科提出了“课前演讲”的要求,通过每节课前的主题演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在学期初,教师可以通过解析“体育中考”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进行分享,效果肯定优于教师的解说,不仅可以提前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中考项目,还能提高重视程度。演讲的规则是: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时间过长会占用学生练习的时间,影响体育课效果,时间过短则达不到普及知识的效果。
2.课间主题游戏,提高中考体育运动技能
阳光体育一小时是每个学校的“常规动作”,但如何让这一小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主题化的设计。比如,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跑:叫号领头跑、障碍跑等游戏,不仅增加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更让课堂锻炼得到了延伸,也可以和中考体育项目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3.课后主题拓展,结合中考体育提升健康意识
由于中学生的学业任务比较繁重,往往会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特别是课后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补课、特长培训“占领”,而其他时间也被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包围”。放学回家后还进行体育锻炼、接触体育器材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周末由父母陪同进行慢跑、骑车、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简单的体育锻炼。
体育作为中考科目,学生更应该在课余时间重视体育锻炼,将自身薄弱项目进行多加练习,从而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学校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课后的主题拓展,利用家校通、QQ、微信群等多种途径将每周要完成的练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也能根据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进行合适的体育主题拓展。
(四)How——革新课程实施
1.设立新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应试教育现象还比较严重,体育也不例外,中学体育教学大部分还是以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体育知识讲授为主。然而学校体育教学不单单是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上体育课是快乐的,而不是一种负担,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新的教学目标。
2.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结合教学改革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的、符合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每周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搭配,特别是活动课,活动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自身机能,为健康发展提供机会,有助于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模式的评价,不光要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性、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研究,在评价学生时,除了身体素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态度、创新、自我锻炼能力、进步的速度等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点,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我们可以采用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教师观察、测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综合方法来评定。
走上课改之路,校本化的课程模式初见成效,教师成了课程的主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丰富、全面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课前课后拓展主题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变了学校的体育课程形态。未来,课改的理念和行动将渗透到每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让课改真正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