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之
[摘 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教育平台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支撑。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的特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平台;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6-0010-02
一、“大数据”下个性化阅读优势
1.固化模式中的跳脱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较为固化、缺乏创新的模式依然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往往在掌握文章的问题之后,通过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就此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到厌倦,逐渐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但是,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科技方式层层筛选,挑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篇目、热门章节作为课堂拓展的内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师生交流。
2.盲从学习中的引导
“大数据”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堂设计更完整充分地展现给学生的同时,能够将学习内容分解为细小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前教师借助“问卷星”来收集学生的“疑难点”,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学生的“高频点击点”,最后发现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为何题目为“烈日和暴雨下”?为何祥子要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小说中祥子的人物形象有何社会意义?联系《骆驼祥子》的其他内容,对小说有何深层次的理解?由此,便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更加统一精准的教学。
二、“大数据”下的个性化阅读
1.唯“生”独尊,有滋味的个性化阅读
在具有目的和规划的平台指导下,学生积极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能,进而发展能力、陶冶美感,获得全面发展。“大数据”教育平台提供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使学生成为为自己划桨的水手,在知识的海洋中寻宝。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生在品味朱自清的《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万物复苏的春天,它潜入夜风,静静地滋润着大地;在品味白居易的《长恨歌》时,会看到杨氏家族的少女已经出落得落落大方、闭月羞花;在阅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时,学生明白了人对于真爱有无限的追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他们一个是活佛,却寻觅着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之法;一个是庙堂权臣,却常有远离高门广厦,心系山泽鱼鸟之思。两个难逃命运的人,怀揣着同一种淡泊离世的深情。在一生的寻觅与伤怀中,留给我们一篇篇绝世情话。
2.唯“文”主义,有延展性的深入阅读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要让他们先进行自主阅读,欣赏文本;然后要进行情景阅读;最后要进行有效阅读。只有当阅读有了效率,学生才会有深入阅读的兴趣。
“大数据”教育平台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多种选择。很多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祖父的园子》,所以他们很自热地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小说的主旨理解为“热爱自然”“热爱祖父”。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课前以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形式,向学生推送萧红的其他文章《无情的父亲》《祖父死了的时候》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深刻领悟萧红的“孤寂”,感受她的“黄金时代”,她的“一路逃亡,一路向往”。在课后思考部分,可以“知乎留白”为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围绕张爱玲、三毛与萧红这三位文学界独具个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课后大讨论。在探讨中,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会将萧红与自己喜欢的女性作家相对比,例如冰心、杨绛、王安忆等。这样一种丰富的阅读“茶话”,让学生不仅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还可以将羽翼之风吹向四面八方。
三、“大数据”下个性化阅读策略
1.课前“装备”——扩大容量,追求混杂性阅读
“大数据”背景下,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还应该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和表达,并时刻保持“在线”状态,从而能够置身于开阔的“大数据视野”中去省察语文问题、厚积语文知识、表达语文见解,最终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正如教师上课备课一样,个性化阅读也应有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应确定教材各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厘清各章节包含的基础知识,对重难点、关键点等进行初步编排。
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寻找文本、图片、音像等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样,教师便不再“就文论文”,而是将文本置身于作家浩大的创作人生中去省察、了解、思辨、体悟。海量的阅读参考资料,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时,有途径去自己解决,从而更好地储备学习体验。
2.课中“装饰”——满足差异需求,创设灵活环境
上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直接表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通过“大数据”平台,教师可以找出“样本阅读”中最受欢迎的章节,“互联网阅读”中最受学生喜爱的碎片化知识以及学生感觉费解的知识,等等。根据这些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优化课上的指导。阅读过程的“可视化”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指导意义,更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与多样化需求。
将阅读过程进行量化处理后,课堂会呈现出更多精彩。例如,在阅读理解测试中,某位学生得了80分。我们之前对“80”的理解就仅是一个分数,可以通过这个分数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来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后,“80”不仅仅是个分数,还包含了有关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态度、阅读数量等的信息,数字不再是数字,而成了数据。课堂上教师将根据数据,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3.课后“装点”——多维阅读评价,享受阅读乐趣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还是调整课堂教学进程的依据,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按照传统评价理念,教师通常采用观察、提问、测验等方法收集信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更好的评价。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在评价时不仅应关注当堂课全体学生的整体数据,还应关注与本课学习相关的后续数据。所关注的这些数据可以分为课后复习巩固数据、拓展阅读学习数据、论坛交流数据、个性化展示数据、他人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从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家长的评价等中来。这些数据的出现使得多维阅读评价成为了可能。
多元化的文化是孕育今天语文阅读的土壤,只有当个性化、私人订制式的语文阅读成为一种范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王金涛.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语文阅读范式的变革思考[J].江苏教育,2015(1):29-31.
(责任编辑 农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