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比

2019-01-06 03:42黄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课标学业核心

黄斐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目标、结构和评价等方面,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以下简称“2003年版课标”)进行对比,感悟和把握2017年版课标的精髓,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与指南。

● 批判地继承: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的新定位

课程性质的“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在全面反思上一轮课改的成功与不足、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程性质表述更清晰,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地位。2017年版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更加全面、清晰,凸显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这也是顺应国际社会21世纪育人目标和我国“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体现。对比2017年版课标和2003年版课标,两者均强调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和目的。2003年版课标更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而2017年版课标则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转向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课程性质定位要求提升,内涵更为丰富。2017年版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它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内容,兼重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将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让他们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对此,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并鲜明地体现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

2.基本理念的新解读

两者的课程基本理念均为5个条目,但2017年版课标不再以“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等口号为主,而是重点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和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的总目标,并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与学的关系以及评价体系几大方面对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详细描述,对第一个条目加以支撑,让一线教师理解起来更加具体、明确且有操作性和指導意义。

● 内涵式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目标与学科素养

2003年版课标在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存在过程与方法的逻辑性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问题等,难以将三维全面顾及,使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焦点,过程与方法稍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形同虚设,导致“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进展缓慢。

2017年版课标用“核心素养”理念代替“三维目标”,这是对人才质量培养的重新定位,也是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更是对三维目标的矫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核心素养与学科体系紧密联系。2017年版课标在描述课程目标之前,就突出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在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顺应了我国提出的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体系。二是学科信息素养目标要求描述具体。就具体目标描述而言,2017年版课标更突出强调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依托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更加细致地对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丰富了目标内涵,意义更加深远。

● 全新地构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因此,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内容和结构的变化。2017年版课标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将课程结构设计成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2017年版课标所呈现的课程结构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03年版课程结构选择性不足。2003年版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五个模块。2003年版课标在体例上仅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二是2017年版课标在突出基础的同时,强化选择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设计了选择性必修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相关学习提供条件。而选修课程则重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和职业选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高中学生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三是2017年版课标在与之对应的体例上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组成,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从以上课程结构设计来看,2017年版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学科教师的全新挑战。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2017年版课标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想和要求,将是下一阶段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 细致地完善: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实施建议与学业质量标准

1.课程实施建议的补充与完善

通过对两者的“教学建议”进行对比,2017年版课标呈现两个特点。特点一:突出项目统整课堂教学。2017年版课标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重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互联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数字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特点二:突出学习方法与课程资源开发要求。相较于2003年版课标的教学建议,2017年版课标更加强调课程的总目标,更加突出方式方法的描述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

在评价建议中,两者都强调了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2003年版课标在評价原则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别差异。2017年版课标却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建议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强调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和各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采用多种方式展开。以上这些改变都将对广大一线教师之后的教学实践产生一系列的指导效应,必须引起关注。

2.学业质量的提出与完善

2017年版课标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这一概念。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在此基础上划分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水平表现为学生整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在2017年版课标中的出现无疑是一大创举,它是对教学过程更细致地指导和评测以及对课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旧版本比较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启示

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体系、内容和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1.教学师资:课程实施的重点保障

2017年版课标的启用,给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学校按课程要求配足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以及开满课时的同时,重点是各级教研部门要依据课程模块,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专项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而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和研讨,更加明确2017年版课标的理念,明确其中蕴含的立德树人价值,明确学科课程追求的核心素养内涵,深入了解其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手段,彰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信息技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所要承载的目标和责任。

2.配套硬件: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为了顺应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使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各学校要根据学生人数和课时,设立能满足各模块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室及相应的实验设备,并配备满足各模块教学需要的软件及互联网带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设备,为开设移动应用课程及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当然,如能根据每个模块设立单独的信息技术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将更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实现其育人职能。

3.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辅助保障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叹教学资源的匮乏。虽然微课、一师一优课等资源平台层出不穷,可是真正能为教师所用的却少之又少。教师苦于无资源可用,却也不愿共享已有的优质资源,教育相关部门苦于搭建平台,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于是形成了双向双难的恶性循环。面对2017年版课标带来的课程内容的冲击,如果我们再故步自封,而不有所突破,将很难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做?我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可以是校内的、校际的,更应是依托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教研成果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在面对新课标的冲击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和上手,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学科教师队伍更好地提升质量。

尽管2017年版课标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其中所强调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所注重的学生能力的发展等,都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契合我国课改的需要,为21世纪育人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才能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

猜你喜欢
课标学业核心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