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强
据媒体载,吉利汽车的李书福说过这样一句话: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汽车当然有引擎,李书福只是不谈它而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PBL)目前正在被越来越多引入学科教学,个人以为这正是因为它具有如引擎一样的作用。
PBL缘何可以担当如引擎那样高效高能的核心作用呢?
个人认为如果类比引擎的话,可以总结为这样几句话:(1)以表现性作品为代表的目标驱动提供了类似动力的作用;(2)关键环节、程序和操作工具内蕴了教学行动中“動力输出”的效应传递;(3)PBL的系统作用相当于动力的整合装置,便于教师将其安放在课程教学的恰当位置(如单元教学或者主题教学)。
围绕PBL模式,不同的实践者构造了不同的实践路线和行动步骤,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的“PBL黄金标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引擎”。
巴克教育研究所《PBL项目学习黄金标准》一书将PBL的起源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设计等教育。那时候意大利人已经设计了“项目”的形式进行专业教学,而其要素与巴克教育研究所黄金标准的7个中的5个相同。当然,黄金标准中的7要素是经过众多案例打磨提炼出来的,7个要素分别是:驱动问题、持续探究、真实性、学生声音和选择、反思、批评和修改、公众产品(意大利的项目实践缺少其中的第2和第5)。具体的使用方式,光明日报社出版的PBL工具箱系列可以参考。
回到信息技术课程,由信息技术客观知识和技能为课程的主导目标,在课程发展中发生了变迁。新的课程目标追求以问题解决为认知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可迁移的情境认知和思维、行动能力。比如计算思维成为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之一,超越以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核心素养框架的定位是超越三维目标框架,明确推荐了PBL教学模式。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授静态的学科知识成为落伍越来越显然的话,信息社会责任这样的核心素养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在可见的作品制作中,去体现去追求。如果没有真实的问题解决,在一个虚拟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真实的信息技术经验的获得和概念建构都会成为问题。信息领域的内容如此繁多,聚集于信息系统之类的大概念,运用PBL模式进行整合性设计,是课程实施比较合适的选择。本学科需要一个技术动力装置,这一装置以往由教师独立手工打磨,也有引入种种学习方式的参考。引入一个如PBL这样的教学技术“引擎”是一个可见的有效选择。
一种技术必然通过某种具体的装置发挥作用。巴克的黄金标准经历了无数的案例打磨,这个打磨过程是同样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线教师从事具体的教学实践,必然经历一个对教学工具和技术引入,熟练使用,并不断改造和升级的过程,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行动取向的一线教师,目标驱动、工具中介、整合应用,在自己教学的旅途使用PBL一样的引擎,带领学生探索学科的前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打磨出自己的“黄金标准”,或者其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