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019-01-06 03:37李朝生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时代课程

李朝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抓好落实。

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建设新时代校园文化,必须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挖掘地域人文历史和校情校史,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站在时代前沿、学校特有的气质和特色,并不断焕发出新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

一是提升景观文化。例如西安高级中学新校址所在的未央区是汉、唐等多个王朝宫廷的故地,根据西高特有文化基因并结合所处的地域文化与悠久办学历史,在挖掘和打造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时尚校园、科技校园等方面,通过景观规划布局,将百年精英、绿色和谐、时代气息、崇尚科学等元素直观明了地展示给广大师生;西安市育才中学以延安“保小”的红色基因为元素,设置了红色教育园地、红色地标长廊等景观标志,实现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是强化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轉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制度是办学的规划和保障,它不仅是一种价值激励因素,也是一种利益刺激杠杆,没有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单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领,单靠物质文化的教育熏染,要想在学校成员身上切实内化新时代的学校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实现学校有序地良性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学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辐射的广度都将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强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那么制度的建立,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合法程序的基础上,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一旦形成,就要树立制度权威,对事不对人,力促制度执行落到实处,打造高效的制度执行力,更好地生发即时效应,不断提升后续效应。沣西实验学校、第一小学校长杨振德在执行制度中碰到一位平时工作非常认真的老师缺课未到岗,后在原因调查中发现该教师送突发脑溢血的父亲去医院紧急抢救,一时紧张既未请假,也未到岗,在行政会研究处理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导根据该同志平时的表现都建议免于处理,但杨校长认为旷课是严重的教学事故,必须处理,处理的方式可采取先人文后制度的办法,利用学校的人脉资源派副校长亲自赶往医院联系专家,解决该教师在家人医疗救治中的后顾之忧,然后再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该教师进行处理,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平衡了教师的敌对情绪,达到了共赢。

三是丰富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新时代师生文明素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立德树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的过程。因此,精心筹划融德育与能力、科学与人文、责任与担当、社会与健康等方面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党团活动、节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研学活动、两节一会活动、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礼仪教育、传统文化实践等各类文化活动,既是充盈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又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有效途径。

四是凝练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所以凝练和提升学校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以及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引领师生价值取向之魂,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而引领师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如何管理教师)。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国家需要教师如何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应该获得什么地位)。所以广大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十九大就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实施素质教育”变为“发展素质教育”,并增加了“推进教育公平”。所以立德树人不再是目标,而是新时代教育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素质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提高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对新时代学校管理者和师资队伍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新的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二是做创新型现代化教师。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即更加注重师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终身学习、共建共享。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所以,要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途径是通过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三是加快实施课程改革。教育是帮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而课程正是社会生活经典的浓缩,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由“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到现在的“三方面六素养十八个要点”的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所以,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师德的厚度、知识的宽度、能力的拓展、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课题,这里的课程改革不是课改或者说课堂改革,而是融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于一体的全面改革,最终实现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四是争做四有好老师。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夢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进取,自觉挑战工作极限;会思考,经常能看出问题;善合作,融入公开性活动借力发展;爱阅读,开阔教师的视野;重发展,形成好的思维方式;躬身行,关注自我、理论、现实和积累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所以培育新时代合格中学生是教育人的初心和担当。

一是强化思政教育全方位开展。第一,在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上,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仪式育德信念教育,知识育德课堂教育,读写养德修身教育,习惯立德养成教育,素养蕴德艺术教育,实践寓德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第二,在思政教育关键载体上,要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开发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课程,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美术、科学、音乐、阅读、手工、太极拳、播音与主持、语文、数学、英语等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引导学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和缔造者;第三,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五个结合”;第四,在思政教育的推进力量上,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引导家长、教师主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原则,关心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是着眼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整体工作必须着眼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塑学校办学理念,重铸学校育人文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重抓学校教学实践,重建学校评价体系,努力探索课程设计,创新发展教学方式,持续提升课堂教学,精心策划主题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出彩,真心助力每一个孩子出彩,进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合阳县坊镇中学

猜你喜欢
立德时代课程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