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晓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大学生是志愿者活动中较为活跃的群体。这类群体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能力,开展社会服务,奉献爱心,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大学生自身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公益服务事业的进步,也可引领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入,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较为活跃的成员,他们对于社会活动的投入和参与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行动,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表现,能够带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为其他想要从事志愿服务的群体提供了示范,有助于在社会当中形成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1],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促进自我的完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观念不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完成对自我的提升与发展。
大学是育人、树人的重要场所。学校鼓励、倡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营造文明程度高、爱心氛围浓厚的学校软文化,学校组织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开展当中去,可以完善学校相关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形成先进经验,促进校园整体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志愿服务原是应本着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目的为需要帮助的人、组织等提供义务性支持。然而,由于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或者出于其他较为功利的目的,部分大学生在志愿活动的参与中为了获得社会实践积分而报名,或者为了增加升学履历中经历而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这些片面的认识、不纯的动机、倾向性的做法没有看到志愿服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变了味,使得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对志愿精神的体会打了折扣,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志愿服务的内容影响职业服务的拓展程度[2],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反映活动的开展状况。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在服务领域和范围方面有了一定的拓展,社会认同度也不断提升,但是在服务内容方面还是集中在暑期“三下乡”、支教、社区或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等类型,这使得服务内容与形式较为固定和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多样化志愿活动开展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并不一定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影响了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难以实现学以致用。而且,这些活动较难深入进行,大多浮于表面,很难令人产生成就感影响了后续开展的动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大多由社团或者学校团委、团总支进行组织,一开始这样的组织方式能够起到促进志愿行动开展的作用,但是随着志愿活动的深入,其制约性和局限性也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组织比较松散,存在不够规范之处,影响了志愿活动更为充分地发挥作用,也制约了志愿活动深入的开展。同时,不少志愿活动本身缺少长远的规划,致使活动开展中出现衔接不到位、持续性不够的状况,这弱化了志愿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加上学校疏于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更难以为志愿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提供保障。
经费支持是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保障。一旦志愿活动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或者资金使用不够透明、规范,会对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参与者对经费不足或者对经费使用不满的状况还时有发生。虽然志愿服务强调公益性,但是必要的资金是志愿服务有序开展的条件。如何摆脱经费对于活动开展的制约,增加经费筹措的来源与渠道,规范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是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觉悟是影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自身成长、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性,改变倾向性的看法与动机,发自内心承担社会责任、奉献自我,才能避免功利性目的的驱使,找到志愿服务活动对于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的意义所在。这要求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自我定位,积极进行自身的思想建设,强化服务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成长、进步,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结果令人满意,志愿者本身有所收获。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意愿实现从学校安排到服务引导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功能的转变,更多地加强高校组织者对学生的指引,使得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周边的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服务领域的延伸与扩展,实现志愿服务内容的贴合性、针对性,实现服务项目的实践性、专业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提供法律帮助、医疗支援、家电修理等专业性志愿服务,更好地延伸志愿服务的内涵,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
高校应该积极完善自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志愿服务制度[3]。由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内部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建立健全领导、管理、培训、监督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机制,实现良性循环,促进规范实施,增加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的持续性、有序性、常态化。高校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数字化,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跟踪管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进行,降低管理服务成本,统筹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为破解经费不足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制约,改变经费来源方式单一的状况,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有利方式募集资金,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资金的状况,打造全方位的经费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学校投入、社会支持、政府资金,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要对经费的使用指定一定的方案,实现使用的规范,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效用最大化。以此形成经费有效保障、使用规范有序的良性循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不断优化发展。
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队伍中颇具活力、热情的服务群体,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应对之策,可以从大学生认识、服务内容与形式、组织管理和制度完备、提供经费支持等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服务工作予以推进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