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晓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工作之所以被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政理论教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这个大问题,因此,改变落后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政理论教学效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人们在喝茶的过程中,发现茶具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教化功能,于是便主动把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也被逐渐挖掘出来,被广泛的应用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站在茶文化的视域下,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来。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开展,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无法在形式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相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来说,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对于尚未走向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尚存一定难度。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大学生们产生厌烦心理,即便是在短时期内,靠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的检验,考试过后就会忘记多一半,思政理论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无法达到。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思政理论教育自始至终的贯穿于一个人的教育阶段中。到了大学后,会对各种理论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势必会对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当代大学生自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自我意识比较强,社会责任心比较差,叛逆心理比较严重,面对着说教式的理论灌输,在心理上自然也会存在一定排斥心理。还有就是,严峻的就业形式,让大学生们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好坏,对非专业课程的要求就是考试“及格就行”,对于思政理论这样的课程,更是在最大程度上放低了要求。
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内,与实践最为紧密相连的就是专业课程。像思政理论这样的课程,属于基础课的公共课程部分,授课老师可能面对的是全校所有的院系,因此为学生创造有效的理论实践平台,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制约。“知行合一”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最好的途径,但实践平台和机会的确实,势必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发生。学生所能记住和掌握的,只是思政理论刻板的书本教条,一旦涉及到实际应用,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实际效果,显然与思政理论教学的开展目的是相违背的。
我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涉及到种植、生产、品饮、装潢、哲学、美学、音乐、舞蹈等多学科内涵。具体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作用,我们可以从我国茶文化精神上,去分析其当代的利用价值。让我们国人略有遗憾的是,说到茶道,世界上首推日本的茶文化。尽管如此,我们的一些茶文化专家,还是针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总结出了我国公认的中国茶文化内涵,那就是“和、静、怡、真”四个字。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儒家的“和谐中庸、和而不同”理论,释家的“茶禅一味”思想,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要义,其核心理论都离不开一个“和”字。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同样也是一个“和”字,习茶之人在饮用一杯茶水的同时,能够领悟到“度”和“宜”的价值,从而理解“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深层含义。
“静”是各人修为的必经之路,也是习茶之人所需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状态。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讲究的就是“静”,只有在外部环境幽僻、内心状态沉稳的状态下,才能够细细品味一杯茶的茶外之味。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追寻自我之道的目的。
“怡”指的是习茶之人的身心感受。自古以来,茶就被列入“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七雅之一,同时也是普通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见,尽管不同的人群对茶文化理解的不同,对茶叶口味的需求也不相同,但最终追求的享受确实相同的,那就是喝茶的过程中谋求身心愉悦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怡”的状态,才会对习茶的过程不厌不烦,追求极致。
“真”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有着返璞归真,寻求真我的意思。当对中国的茶道文化掌握到足够丰富的状态,会突然顿悟,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最自然,最自我的状态。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也会变得突然豁达和开朗,从而变得包容心更强,融合力更广。
综上所诉,茶道文化的核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要义一脉相承,与当下思政理论也有着大量的共通之处。因此在茶文化视域下审视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会更加透彻和清晰,从而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改革提供出操作性的思路来。
首先用“和”的思想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前文所提,当下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思政理论课程,是因为在内心处认为思政理论课程不重要所导致的。其实,高校中任何一门非专业课程的开展,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所在。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只是在内容上有所差别,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正所谓“和而不同”,只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端正思政理论学习的态度。
其次要帮在校学生扫除心理杂念,达到“静”的状态。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心境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老师,要及时给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环卫”工作,消除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帮他们“明是非,晓黑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将来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还有就是用“怡”的心态,增强大学生思政理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适当创造思政理论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所带给自己的帮助,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们正确对待思政理论课程的开展。
最后是用“真”的感悟,去感染学生们对思政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相对与社会来说,个人只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但相对与个人来说,社会是其活动与展示的最大舞台。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塑造积极向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了个人一生的发展。这与传统茶文化中“真”的追求不谋而合。
思政理论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者的内在联系似乎并不明显。但仔细分析的话,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与思政课程的开展和改革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当下,已经有不少高校尝试着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的教学当中,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这种融合实践经验的积累,茶文化必然会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开展和改革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