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达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近年来,我国凭借自身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深植于东方文化中的传统茶文明,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等优势政策为依托,茶叶产量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茶叶生产稳步增加,茶叶企业结构持续优化,初步形成茶叶企业的绿色效益,逐步建立了优势品牌,茶叶出口量再创新高。
2018年我国18个茶叶主产区茶园面积共计4395.6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2018年,全国共生产172.24万吨绿茶、31.89万吨黑茶、27.12万吨乌龙茶、26.19万吨红茶和3.37万吨白茶。我国多措并举,多形式、多层次加快打造茶叶名牌、企业品牌,并在此期间涌现了如江西的“狗牯脑”、“庐山云雾”、“婺源绿茶”;贵州的“贵州红茶”、“贵州绿茶”;湖南的“五彩湘茶”等一系列名优茶叶品牌,使得我国茶叶出口量价齐增。2018年我国出口茶叶36.5万吨,同比增长2.66%;出口均价4.87美元每公斤,同比增长7.27%;出口额增加10.1%,达到17.8亿美元。
缺乏茶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带动效应也不显著。国内茶叶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小作坊形式的茶叶企业也不在少数,它们分割国内整个市场,导致竞争混乱、市场无序,没有一家茶叶企业的市场份额能达到全国总份额的2%。而相对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在品牌定位、营销手段、渠道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大多以击败国内竞争对手为主要目的,极少有茶叶企业以跨国经营,趁“一带一路”的政策东风“出海留洋”,去世界大舞台与“立顿”等世界茶叶名企一较高下的目标为目的。这样的企业大环境造成企业的茶叶产品缺乏创新和差异化设计,产品口感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后果就是形成茶叶寡头,不利于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发挥带动效应、领头作用。同样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无法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茶叶企业缺乏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保障。我国的企业税赋较重,而且针对茶叶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也不多,由于我国绝大多数茶叶企业并不拥有名牌茶叶产品,缺乏品牌支撑,茶叶企业效益不高,这样导致了企业难以在银行融资,也难以上市以解决资金问题,这又导致了企业缺乏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没有技术和人才,茶叶企业又难以发展,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国,几千年来制茶工艺源远流长,但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变化快速,导致饮茶习惯、饮茶喜好、品质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茶叶企业中不论是管理技术还是生产技术都急需更新换代。但国外“立顿”等茶叶名企对我国茶叶企业的技术封锁,国内的红茶、黑茶等领域的制茶技术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标准、技术工艺都处于逐渐形成、发展之中,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我国茶叶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制茶技术落后的困境。
茶叶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首先在国内市场上,《食品安全法》严格规定了茶叶从茶园种植开始,到最终人体饮用的全过程、全链条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严格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种植茶叶的农药使用量。安全法甚至还对茶叶加工企业里的操作人员穿戴进行了详细规定:人员必须在加工鲜叶过程中穿戴防护装置,加工车间必须要有除尘设备。但现实是近半茶农不了解农药的作用或违规使用农药,过半茶农认为农药对茶叶安全几乎不造成影响,过半茶企员工认为企业内没有相应的防护设施、除尘设备。现实中的困境就给茶叶企业执行有关茶叶安全的法律规定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其次在国外市场上,我国茶叶企业本应发扬中国茶叶故乡的优势,大量出口换汇,一方面吸纳外汇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以解决我国茶叶企业的技术困境。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近年来不断以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为缘由持续提高绿色壁垒的标准,致使我国茶叶企业出口换汇越发艰难。譬如欧盟检测茶叶农药残余量时用的是固体干茶而不用茶汤,提高了农药残余量的发现概率,且欧盟连续八年扩大农药检测范围,从1999年的检测7种农药残留物增加至2017年的216种;美国对进口茶叶的包装、认证、标识和检验等每个环节都有明文规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中的微生物、重金属、非茶类夹杂物和放射性物质都要进行严格检验,上述严苛的环保标准也是中国茶叶海外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和茶叶协会联合实施市场引导,茶叶企业自身积极进行深化改革,以达到规范市场和企业的行为,培育茶叶龙头企业的目标。首先,政府和茶叶协会联合制定完善的行业准则,引导茶叶企业间合作共赢,强化行业间自律行为,打击恶意竞争,营造茶叶企业间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茶叶企业培育新品种茶树,倡导茶企和茶农长期化、深度化合作经营。其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品牌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应该转变以往只求规模不求品牌的陈旧观念,以树立品牌为先,以品牌促进茶企发展壮大;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系统,既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茶叶企业规模大型化,又可实现线上线下同时营销,扩大茶企营销额、营销地域;茶叶企业内积极创新管理手段、方法,开展企业重组与兼并,以快速培育大型茶叶企业,实现茶叶企业跨国经营目标,越洋出海,出口创汇,更好应对欧美发达经济体可能出台的不公平竞争和贸易协定。最后,大型茶企还可更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贫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际践行“三农”政策的领头羊。
解决茶叶企业资金缺乏问题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着手,从扩大产出和创造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支持,营造茶叶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大环境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打击制假贩假、恶意竞争等行为,提升茶叶企业走品牌化、名牌化道路的意愿,同时正当经营的茶叶企业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政府还可建立茶叶企业信用档案库,树立信用良好的茶叶企业为榜样,同时警示信用不良的茶叶企业,使得茶叶市场大环境变得纯净,良币驱逐劣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还可用降低税赋的政策保护中小茶叶企业,使之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大型名牌茶企积极出口,实行出口退税;对高新制茶技术研发、茶园基地建设、小型茶叶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茶叶企业自身要开展管理创新、人才引进,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任何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管理创新是企业必由之路,茶叶企业也不例外。茶叶企业要从创新管理入手,企业内要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文化,注重人性管理,激发企业内员工人情味,领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并吸引其他企业的优秀员工加入本企业;招揽真正有才华的员工要舍得投入,不仅要给予丰厚待遇,还要提高其身份地位,配套服务措施,比如帮助员工购买办公用车、提供免费住房、子女免费教育等条件;当然茶叶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也非常重要,因为员工最重要的品质——忠诚是买不来的。三是实行茶叶机械化大生产以扩大产出,发挥规模效应,节约企业资金。茶叶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我国劳动力至2015年达到数量顶峰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点将逐步失去,因此引进茶叶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茶叶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不仅不会使企业成本上升,还会使企业成本由于人力开支的缩减,茶叶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减少,节省的资金又可投入企业发展中,推动茶叶企业由出口茶叶初级产品向出口茶叶深加工产品方向转变。四是创新茶叶需求,增加茶叶企业销售额以扩大茶叶企业的资金来源。茶叶企业通过营销管理方法,多渠道、多手段推广茶叶新产品,例如保健型茶饮、速溶茶浓浆、冲泡茶粉、茶多酚茶油等,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以流量推广、网红推广等新形式营销进一步使新型茶产品深入人心,培育茶产品消费新亮点,增加茶叶企业收入,缓解资金紧张难题。
加强技术创新,做到生产全流程科学管理,企业人才科学培养。一是茶叶企业应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体制,提升茶产品技术含金量,实现以自我创新促企业发展,进而紧跟消费者的品质要求;寻找茶叶产品差异化发展路线,强化对茶叶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新种类的茶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茶企应主动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产学研技术开发基地,加大力度研发生产茶叶产品的新技术,实验并推广茶叶生产的好方法,加速形成技术与市场对接,政策对点帮扶企业的良性循环,提升茶叶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二是做到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所有生产环节一条龙的精细化科学管理。从源头抓好茶叶质量,对茶叶种植环节进行精细的科学管理,根据播种的不同季节进行有规律的深耕、浅耕,施肥浇水保证茶树健康生长;茶叶采摘、运输环节,给茶农配备先进的采摘工具,保证采摘茶叶的新鲜、完整、无人工污染,运输时采取低温冷冻运输方式,购入专门的茶叶冷藏运输车,保证茶叶的品质;生产加工环节茶叶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科学化管理、生产流程,完备管理制度,把控好茶叶产品进入市场前的生产过程。这样每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必将提升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推动茶叶的热销。三是企业管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才,茶叶企业也是如此。茶企应实施人才培养、招揽工程,定期对茶农、茶技人员、茶企员工和负责人等进行技术知识培训,吸纳返乡创业人才,招聘与茶相关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领军型人才,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提升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金量。
加强观念转变,运用先进技术破解绿色壁垒难题。只有茶农、茶企两者齐动、联动才能有效破解绿色壁垒难题,迎来茶叶产业的再次发展。一是茶叶企业定期举办茶叶专家讲座班,给茶农讲解茶叶等农学知识,转变茶农的农药防治比生态防治好,农药防治生产成本低的错误传统观念,专家现场教授绿色防治方法,宣传生态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手段,规范茶农的农药使用行为,提升茶农对生态多样化防治方法的认知程度。二是茶叶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方式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源头追溯,将茶叶质量安全责任直接对接到具体种植农户,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制度与安全责任惩罚制度。三是茶叶企业应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完备绿色技术体系,通过农药分离等技术降低茶叶重金属、农药的残余量,同时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经验,进行茶叶种植、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全流程无公害绿色技术处理,最大程度提升茶叶产品安全,控制重金属、微生物、农药等的残留量。四是国内茶叶企业应充分了解国际茶叶检验标准,力争获得ISO14000国际认证,对口国际市场,提高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破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出口创汇,以实现我国茶产业“注重环保、重视品质、立足国内、走向全球”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