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旅游文化的翻译
——文化伦理观视角

2019-01-06 16:27韦进文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跨文化

韦进文

(广西财经学院国际交流处,广西南宁 530003)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中国,他们开始对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文化史,对中国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此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想领略一下这里的民风民俗、富有人文气息的经典、大自然的壮美和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习中国充满智慧的文化。为此,跨文化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旅游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 旅游翻译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肖乐,2008)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活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为旅游的人大都来自不同的局域,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和社会行为规范。随着兴起的旅游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交流和沟通。旅游文本往往包含很多的文化因素,我们在进行旅游翻译时要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旅游翻译不应该只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还要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用恰当的方式处理文化信息,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充分尊重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权利,同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旅游文本格式和语言规范的期待,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在传递我国丰富的旅游文化同时,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文体和语言规范以及文化审美,让游客在轻松游玩的时刻,也能轻轻松松地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实现译文的目的。但是“综观现有的旅游翻译理论及其实践,不难发现国内对旅游翻译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误解和滥用。忠实的伦理尺度被抛弃,译者的操控作用夸大,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或者客户的意愿随意更改、变动译文,误译、错译、漏译、胡译、乱译、甚至假译也得以披上合法的外衣。缺乏跨文化的价值伦理观,一味追求顺应译文受众的文化审美,过多地对自己多姿多彩的文化进行归化或改写,从而抹杀了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陈水平,2012)

3 跨文化意识和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传递旅游信息,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和风俗习惯,这些因素的差异反应到语言上,就造成了英汉两种旅游文本在语言文体规范,语言风格,信息取舍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语旅游文本多引经据典,用诗词、古文来描述景点,文笔优美,语言华丽,四字词组和排比、对偶平行结构使用频繁,行文工整,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句式多采用归纳法,先描述后总结,重意会相比之下,英语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描述更加具体、准确,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内容客观,毫不夸张。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句式多采用演绎法,重客体及形式上的逻辑关系,中心明确,逻辑清晰严谨。(刘安洪,2001)。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我们的译文符合英语朴素简约的风格,符合英语的文体规范和信息安排及取舍,而不是盲目地字字对译。同时,我们也要尽量保留译文中文化信息,对于诗歌典故等文化信息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而不是为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审美而一味地进行删减。

本文将以跨文交际理论为指导,以文化伦理为据点,探讨旅游材料当中景点、人名和历史事件、宣传材料、特色文化的翻译。

4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旅游文化翻译中运用

4.1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景点翻译中的运用。

对旅游景点的英译应该采用音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旅游景点的翻译虽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如果旅游点名称属专名,则最好照顾音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把“湖”、“山”、“园”等也同音译出。(王君,2008)比如,“嵩山”可以译为“Songshan Mountain”,“漓江”可以译为“Lijiang River”。此外,一些景点的名字可以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比如,“象鼻山”可以翻译为Xiangbishan(the Elephant-Trunk Hill)汉语拼音用斜体书写,把意译名字放在括弧内;也可以在中间加一个or如Xiangbishan or the Elephant-Trunk Hill。“太和殿”可以翻译成“太和殿”TaiheDian(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或者翻译成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这种形式。

对于一些有历史典故的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我们除了可以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结合起来的办法,还可以在后面加注。

4.2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人名和历史事件翻译中的运用。

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富含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和事件外国人未必了解,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外国游客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图式,增加外国理解旅游文本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相应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翻译,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就如之前提到的,一些译者由于对功能主义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运用,缺乏跨文化的价值伦理观,一味追求顺应译文受众的文化审美,过多地对自己多姿多彩的文化进行归化或改写,从而抹杀了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一些译者一味地使用类比法,“把(南岳的)祝融殿the Hall of Zhurong,the Chinese Prometheus;把炎帝神农氏Emperor Yandi,the Chinese Saturn;把“济公”翻译成“Chinese RobinHood”;把“关羽”翻译成“Chinese Spartacus”。这些相对的概念,差别“可谓大矣”。“在旅游翻译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传播功能,又要关注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伦理”,“一味强调译入语的文化,认为旅游翻译应顺应译文受众的文化和审美是不妥的”,“旅游翻译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多元交流”。(陈水平,2012)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将自己的文化归化于西方,用西方的文化概念肤浅地诠释我们丰富的文化内涵,用西方的坐标来定位自己。我们要摆正我们的文化观念和翻译态度,弘扬正确的文化伦理,以对文化负责人的态度翻译和传播我们的文化。

对于历史事件的翻译,很多译者也主张采用类比法,他们强调用类比手法把我国的历史事件与外国游客熟悉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样他们会更了解我国古代所发生的事件(肖乐,2008)如:

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笔者认为后半句翻为“72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实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在前部分的译文当中,已经提供了具体的时间1420年,一个正常的人完全可以理解,没有必要再增加多余的信息,并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年代已久远,现代人未必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

4.3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运用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审美习惯、价值观念、认知语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的旅游文本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就如前面提到,汉语旅游文本往往用词华丽,表达夸张,主观色彩浓厚,喜用四字句结构,行文对仗工整,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屡见不鲜。而英语的旅游文本用词简约朴素,逻辑性强,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英语语言规范,审美标准进行改写,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对译文文体规范的期待,但在改写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龙兴之地,刘秀定都洛阳后,将南阳设为南郡,地位仅次于京城洛阳,世称帝乡。南阳以“大郡之都,连城数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而成为当时中国六大都会之一。

四字词组“大郡之都、连城数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优美,但是并不简洁,不符合英语的语言审美和译者的文化期待。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陈刚2004)。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中很常用,目的是让旅游者一看就懂,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洪明,2006)译者要注意英汉语言风格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改写,但也要将原文的文化信息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翻为:Nanyang administered dozens of towns and boasted prosperous business in all directions and unparalleled wealth.

4.4 旅游外宣材料中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

在中国的旅游外宣材料中往往有许多文化特色的因素,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正确处理这些特色文化因素,切不可一味地删除不译,对于涉外旅游而言,成功地把这种独特的文化信息传播出去,呼唤功能才能达到,因为跨国旅游的真正目的是获取异质文化体验。”(陈水平,2012)

我国的旅游文化宣传资料中常常引经据典,喜用诗歌、名言名句烘托景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翻译,而不是知难而退,避而不译。诗词歌赋在整个旅游文本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它们也并非不可译,很多都有现成的译本可寻。如此置中国古诗词于不顾,是缺乏文化意识、缺乏译者责任心的一种表现(陈刚,2004)。

“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的诗句。青岛市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绵延80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

分析:很多译者在翻译这则材料的时候都习惯把这首诗删除掉,他们的理由是“译者将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但是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张彦鸽,2007)“然而却因此缺少了一个关于青岛海滨美景的有力例证,从文化宣传推介的角度来看,信息传递是不充分的,不应作为一个好的译例”(蔡玲许国新,2011)。因此,在旅游宣传材料的诗歌翻译中,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翻译。

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平遥,在明清时代商业非常繁荣。当时的人不知道平遥,就如同现代人不知道深圳一样不可思议。

分析:有些译者认为最后一句的翻译中把“深圳”改为“纽约”,过分倾向于目的语文化。笔者认为这样翻译未尝不可,但并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且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深圳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没有必要以纽约代替。如果实在担心外国读者不了解深圳,可以在后面加上注解:Shenzhen is for China just as New York for America.且这样更加忠实于原文。

结论:旅游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的文本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水平,2012)在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旅游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伦理,正确处理旅游文本当中的文化信息。同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体规范,文化背景价值审美等,用恰当的译文传译我的文化,推广我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文化。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跨文化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