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明
(甘肃省合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5400)
奶牛乳品质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养殖场和养殖户来说奶牛疾病防治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但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用药不当造成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因此,在奶牛疾病治疗上基层兽药要深刻认识到不科学用药和药物残留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切实掌握奶牛疾病防治过程中的用药原则和事项,才能更好的为养殖户服务。
临床上奶牛疾病治疗发生滥用药物的情况有超过30%是由于疾病诊断结果不准确误诊和漏诊造成的,因此准确诊断疾病十分关键。一旦发生误诊,就必然会导致用药错误,不仅会耽搁病情治疗,还会出现药物资料浪费和药物滥用的情况,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因此,要不断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临床诊断水平,还要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和观念,更好的为养殖户服务。
在准确诊断疾病后要选择合适的药物适量用药,如果剂量太小达不到理想的治疗作用,用量过多容易造成药物残留,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在实际生产上常规的药物使用剂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青霉素的使用剂量为200~400万IU/500Kg体重。其次还要在详细了解药物性质、种类和配伍禁忌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用药方式和足够的疗程。如根据抗生素的分类使用不同的配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差异。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合理用药,首先要掌握药物的生产日期、出厂日期等,禁止使用过期药物,避免更深层次的伤害;其次要准确掌握奶牛机能状态,根据其身体体征选择口服或肌肉给药,在用药过程中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先进行针对致病因素的治本,再根据病牛表现的临床表现进行治标。
奶牛养殖过程中合理用药是一个很重要的养殖技术,对于奶牛而言,口服用药相较于注射用药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是疗效会稍有欠缺,针对奶牛所患疾病、选择的药物要准确把握用药时机,选择合理的用药方式。如奶牛感染吸虫、绦虫等寄生虫时可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选择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用药,此时寄生虫对奶牛的影响作用较小,同时低温影响寄生虫体外生殖繁育;如果驱虫则选择口服用药可降低对奶牛的影响。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根据药理学原理,有效的药物配伍能够起到增强药效的目的,但是如果配伍不当,使用的药物之间会产生拮抗作用,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还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如临床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青霉素、头孢类等繁殖期杀菌剂或速效杀菌剂,第二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静止期杀菌剂或慢效杀菌剂,第三类四环素来、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以及磺胺类,抗生素配伍原则为:第一类和第二类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药效,第二类和第三类何用会有有协同作用,第一类和第四类合用一般无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药物的药理学机理科学配伍。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磺胺类药物会出现结晶,解磷啶和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后会产生微量的氰化物,泰妙菌素加用盐霉素会出现中毒,磺胺类药物不宜与维生素C联合混用,沙星类药物不易与钙、镁等金属离子混用,会发生络合反应影响效果。对于不了解是否出现拮抗作用和理化反应的药物建议查阅资料或者单独注射。
临床大量经验证实,在奶牛疾病治疗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中草药方剂治疗会有效的增加治疗效果。如奶牛感冒可使用黄芩、知母、柴胡、桔梗、葛根、菊花、薄荷、紫苏、生地、玄参各40g,金银花、丹皮、甘草各20g,水煎取汁灌服,1剂/d,连用1~2d即可痊愈;患有前胃弛缓的奶牛使用山楂、麦芽、神曲各90g,炒牛子、郁李仁、大黄各60g,枳实30g,槟榔45g,煎煮后加120g芒硝;奶牛胃肠炎可使用白头翁80g,地榆、槐花、黄连各45g,用水煎服,1剂/d,连续使用2~3d后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奶牛乳房炎可使用黄芪、党参、白术各100g,川芎、川木通、黄连、黄芩各 75g,混匀后研碎,在日粮中添加20g,连续使用15~20d治疗;使用党参、益母草、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各150g,白芍、大枣、陈皮各100g,升麻、柴胡各80g,加水煎煮,待温后加白酒100ml灌服,1剂/d,连用4d可有效治疗奶牛产后瘫痪;使用黄芪120g,益母草90g,当归、菟丝子、红花、淫羊藿各60g,黄芩、双花、川芎、桃仁各50g,陈皮、甘草各30g,煎熬后使用200ml黄酒作为药引,1剂/d,连用2d可有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
重视奶牛疾病防治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奶牛病害的防控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实际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准确诊断疾病,掌握用药剂量,合理控制用药性质、种类和配伍禁忌等原则,适度选择中医药治疗,降低不良影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