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秀芳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731600)
马胃蝇蛆病是由胃蝇科,胃蝇属的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胃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马胃蝇的幼虫(蛆)除寄生于马、驴、骡等单蹄兽外,偶尔也寄生于兔、犬、猪和人胃内。患畜由于幼虫寄生,使胃的消化、吸收机能破坏,加之幼虫分泌的毒素作用,使宿主高度贫血、消瘦、中毒,使役能力降低,严重感染时可使马匹衰竭死亡。此病对马危害较大,常给养马业带来很大损失。
我国各地普遍存在马胃蝇蛆,而我国北方的胃蝇有五种:肠胃蝇、红尾胃蝇、兽胃蝇、烦扰胃蝇及无刺胃蝇。
成蝇全身密布绒毛,形似蜜蜂,口器退化,两眼小而远离,触角短小而陷入触角窝内,触角芒简单。翅透明,呈褐色班纹或呈不透明的烟雾色。雄蝇尾端钝圆;雌蝇尾端具有较长的产卵管并向腹面弯曲。蝇卵呈淡黄色或黑色,前端有一个斜卵盖。幼虫(蝇蛆)第一期幼虫前端尖,后端齐,口钩发达,后端两侧各有三个气孔。它的各节围绕有短刺;第三期幼虫(成熟幼虫)长圆形象桑椹,多呈粉红色,幼虫各节有1~2列刺或无刺,有一对发达的口前钩,后端平齐,有一对后气孔。成蝇为不食的蝇类,口器十分退化,也不会机械地传播疾病,很少受人注意,其危害主要是幼虫。
胃蝇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整个发育期约一年。成绳5~9月出现,雌雄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每天最热的时候,围绕马群飞翔,突然飞到马嘴能啃到的马体各部产卵。雌蝇也只生活几天,产完卵即死。一只雌蝇45分钟产卵301~905个。通常一根毛上只产一个卵,卵的后2/3固着于毛上。约经1~2周幼虫发育完成,在温湿及摩擦作用下卵盖被拱开,幼虫爬出。第一期幼虫呈纺锤形,由13节组成,幼虫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痒觉,当马匹咬痒时,幼虫被带进口腔,并钻入口粘膜。幼虫在粘膜下移行3~4周,孵化为第二期幼虫,然后移行到胃,用口钧固着在喷门部或腺体部继续发育。大约停留9~10个月,成熟的胃蝇蛆(即第三期幼虫)第二年春天随粪排出。蝇蛆离开马体,钻入土内变成蛹。一般经1~2个月羽化成蝇。成蝇从蛹爬出即可飞行,几小时后交配,而后产卵。
干旱炎热的天气,对于成蝇发育和马匹感染是最有利的条件。而温度高、湿度大,蛹容易遭受霉菌侵害而死亡。成蝇在多雨和阴霾的天气不飞翔。一般消瘦和饲养管理不良的马群,更容易形成胃蝇蚴病的流行。
由于幼虫寄生的部位感染的强度和宿主的抵抗力不同,其所致病变也不相同。最初幼虫侵害软腭、舌部和咽部造成损伤,引起溃疡,水肿及咽头炎。病马咳嗽、喷嚏、咀嚼吞咽困难,有时饮水从鼻孔流出。当幼虫移行到胃和十二指肠后,由于损伤胃肠粘膜,引起胃肠壁水肿,发炎和溃疡,常表现为慢性胃肠炎出血性胃肠炎,最后使胃的运动和分泌机能障碍。幼虫吸血,加之虫体毒素作用,使患马出现以营养障碍为主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消瘦、腹痛等。不及时治疗,可因衰竭而死。被幼虫叮咬的部位可导致胃穿孔和较大血管损伤。从缺损组织处还会发生细菌感染。有时幼虫会堵塞幽门部和十二指肠。
本病无特殊症状,且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似,所以必须掌握该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发病马匹的来源、马匹被毛上有无胃蝇卵、在粪中有无幼虫排出。在夏、秋马咀嚼或吞咽困难时,检查口腔、齿龈、舌、明喉粘膜有无幼虫寄生。必要时用敌百虫幼咀诊断性驱虫。部体剖检时,可在胃、十二指肠或咽头找到幼虫。
6.1 兽用精制敌百虫:成马 12~18g,驴 7~9g,驹5~8g。或每公斤体重50~80mg,配成10~20%溶液内服,服药后4小时禁饮,效果良好。对口腔内的幼虫,可涂擦5%敌百虫豆油(敌百虫加豆油内加温溶解)。涂1~3次即可,也可用镊子摘除虫体。
6.2 二硫化碳:成马23ml,二岁内幼驹9ml,分早、中、晚三次给药,每次1/3。用胶囊或胃管投服,投药前2小时停喂,药后不必投泻药,但最好停止使役3天,本药能驱除全部幼虫。
6.3 甲苯咪唑:绝食24小时后,每公斤体重投服0.2~0.4ml,功效也很可靠。
预防胃蝇最好的办法是连续多年有计划的驱虫。驱虫最合适的时机是以卵或幼虫全部进入马胃后不久,并能使霜冻死排出的幼虫,实际以初冬为好。
为了清除马体被毛上的虫卵,可重复用热醋洗刷,使幼虫提早脱离卵壳,并使卵上的粘胶物质溶解。也可用点着的酒精棉球烧燎被毛上的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