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新庄兽医站,731200)
山羊痘是由一种病毒所引起的山羊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
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炎夏与严冬较少发病。但不论任何季节发病后,如防治不彻底,可一年四季流行。各种年龄的山羊均可感染,尤以羔羊的易感性为高。在自然情况下,绵羊对本病有免疫力。
患羊为主要的传染源,耐过羊在长时期内是危险的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性没有绵羊痘那样强烈,其传播也不似绵羊痘那样迅速。
病羊初现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独卧一处不愿行动,强使起立亦不愿跟群,继之体温上升,呼吸及脉博增效,眼结膜及鼻粘膜充血发炎,流泪及浆液性鼻液并均渐转为脓性分泌物。此时,在颜面部,颈下、乳房、外阴部、肛门周围、尾根、腹下及四肢内侧等毛少或无毛的皮肤上,出现黄米至绿豆大的红色斑点,按压时退色,两三天后,红色斑点扩大并凸起,形成豌豆大小的圆形丘诊。此时,体温升高2℃左右,食欲及反刍完全停止,沁乳停止,怀孕母羊往往发生流产。其后在丘疹中央先产生少许黄色透明的液体,继而出现黄白色脓液。脓疱形成之后,全身症状逐渐消退。脓疱大小由豌豆至蚕豆大,其周围形成一个圈,脓疱破溃,形成痂皮,逐渐脱落。有时,在丘疹开始化脓之际,疹疱內出血形成血痘,此时脓瘦形成不时显,血痘直接干涸,形成嵌入皮肤的紫红色硬痂,其脱落较脓痂为缓慢,且往往遗留较深的瘢痕。
本病对营养良好的成年羊,取良性经过,病期十余日。在良好的护理下,极少死亡。遗留疤痕表浅,并很快修复或消失。患痘羊营养不良,护理不周,易引起死亡。仔山羊出痘时病情常较重笃,往往全身出痘,引起较多的死亡。尤以十日龄以内的羔羊为甚,幸免于死者,亦往往造成瞎眼、跛腿等残疾,其后发育不良。全身发痘的重笃病型,病期缠绵达20~30日,痘痘密集时,可成为形状不规则的融合痘,所遗留的瘢痕多年或终生不再长毛,无论局部或全身痘,其耐过羊只均产生长期的坚强免疫力,一般终生不再感染。
内脏一般无肉眼可见的变化。在丘疹期,丘疹下的肌肉及结缔组织有充血、出血现象,化脓结痂后,瘢痕下有纤维增生性硬块,色苍白。全身发病的重笃病羔,口鼻粘膜及眼结膜、角柒上亦有化脓灶,少见继发眼球化脓。流产羔有的也发生全身痘,且在肺脏表面见到莲籽大的白色脓疱。羊群一经感染本病,不易根除。这可能是耐过羊体外带毒所致。
5.1 对发生过羊痘疫区的羊群,或受羊痘疫区威胁的羊群,应每年在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应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后4-6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年。
5.2 首先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给予软嫩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风,最好在天晴时放牧,让病羊能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发疹期,要加强保温。铺上垫草,供给温水。
5.3 病初可注射免疫血清,1.5千克左右重的羊注射20ml,体重大者应多加注射,但血清较贵,不太划算,故宜用于贵重的种羊和幼羔。
5.4 恶性山羊痘,采用 “九一四”治疗,剂量为0.01g/kg体重,配成5%的溶液,静脉注射。一般成年羊用0.3g,溶于生理盐水10ml中即可,平均15~20kg的成年奶羊,用量不得超过0.4~0.5g;5月龄以下的仔山羊不超过0.1~0.15g;5月龄以上的仔羊不超过0.2~0.25g,注射后有不安、呻吟等中毒现象,但第2天即体温下降,恢复食欲,全身状况好转。早期病羊在注射后1周左右痊愈,脓疱期与水泡期的可以迅速制止其继续发展。
5.5 葛根、紫草、苍术各15g,黄连9g(或黄柏15g),白糖、绿豆各 30g煎灌,每日 1剂,连服 3剂。
5.6 双花、板蓝根、蝉蜕各12g,连翘、防风、生甘草各9克,煎灌,隔日1次。
5.7 用蘑菇水治羊痘。方法是:用蘑菇30g、白糖3g,加水500ml。加温后可灌大羊20只,小羊25只。对恶性羊痘可适当增加用量,灌完后,接着灌些清水,把漏斗冲洗干净,对初发病羊3~5天即愈,恶性羊痘5~7天痊愈。
5.8 为了防止继发症,或发现有继发感染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四环素等。四环素每次剂量为50万国际单位,溶于糖盐水50ml内静注,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