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俊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岘塬镇畜牧兽医站,731600)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病状为颌下淋巴结与咽喉肿胀,主要病理变化为各脏器出血及大叶性肺炎。病原是一种链球菌,菌体周围有宽大清晰的荚膜,在组织涂片中常呈双球形。经培养的细菌涂片,星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
近年来随着养羊数量的增加,养殖密度的加大,羊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以3~8月龄的羊多发。本文仅以羊链球菌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为例,做一探讨。
各种性别、年龄的绵、山羊均可发病,且多呈地方性流行,亦可散发,羔羊去势后易发生。主要症状为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呼吸急促。本病动物感染潜伏期为3~10天,接种后24小时,休温增至40~41℃,稽留约2日,开始降温,但仍在40℃上下。病程不一,一般的为3~5天,个别病羊可至10日。濒死前,呈呼吸困难,拒食、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漏,磨牙等症状。
明显的病变是各脏器广泛出血、淋巴结肿大,上呼吸道粘膜出血。肺有水肿、气肿和出血,有时有肝变、坏死与胸膜粘连。胸、腹腔积液。腹腔器官的浆膜面附有纤维素,用手拉呈丝状,有滑腻感和引缕现象。总的分为急性(败血型)及亚急性(胸)型。前者病程2~5天,主要表现为浆膜与粘膜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全身淋巴充血,出血和髓样肿胀,脾髓软化,胆囊肿大。镜检时,淋巴滤泡中出现浆液、多形核及巨噬细胞浸润,伴随淋巴细胞的大量消失。此外,还可见到血管和淋巴管的损害。后者病程1~2周,具有明显的纤维蛋白性的胸膜肺炎和腹膜炎。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镜检本菌多呈双球形,呈链状或单个存在,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取病死羊肝、肾、肺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呈双球形并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间或有4~6个短链,偶见个别单球菌。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将病料无菌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有露滴状细小、灰白色、有光泽、透明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β型溶血区,将培养物再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部分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用马丁肉汤24小时的培养物1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于家兔,多于24~28小时死亡,可在其心血和各脏器中分离出细菌。
4.1 改善放牧管理条件,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防病源传入。
4.2 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
4.3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及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应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只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ml,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在流行地区给每只健康羊注射抗羊链球菌血清或青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
4.4 在疫区每年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作预防注射,效果良好。
5.1 肌内注射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林可霉素,肌内注射,每千g体重10mg,每天2次,连用3~5天;头孢噻吩钠,肌内注射,每千g体重10~20mg,每天2次,连用2~3天。肌内注射氧氟沙星,每千g体重2.5mg,每天2次,连用2~3天。肌内注射20%磺胺嘧啶钠5~10ml,每天2次,连用3天,或口服磺胺嘧啶,每次 5~6g(小羊减半),每天 1~3 次,连用2~3天;氟苯尼考可参照说明使用。
5.2 羊舍用3%来苏尔彻底消毒。对发病羊治疗:注射 “链球王”(主要成分为磺胺六甲氧嘧啶),同时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安乃近、樟脑 (退烧、强心),上下午各一次,连用3天。对未发病羊全群注射“链球王”进行预防。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病情可以控制。
5.3 使用芩连败毒散加入精料中混饲,连用5天,每只羊剂量为:独活30g、柴胡50g、前胡40g、川芎50g、枳壳35g、桔梗40g、黄芩60g、连翘60g、甘草 25g。
5.4 黄连 20g、黄芩20g、玄参20g、陈皮 20g、甘草10g、连翘 30g、板蓝根 50g、牛蒡子 20g、薄荷 20g、僵蚕10g、升麻20g、柴胡20g、桔梗30g、栀子20g、石膏 30g、知母 30g、紫草 30g,此为 40kg 羊只用量,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