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1-06 16:47
甘肃农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安定区定西种薯

冉 平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

定西市安定区是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种植马铃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7年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3,总产量达120万t以上,占全市的26%,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7亿元以上,占GDP的33%,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 6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安定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发展现状

(一)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完善

按照“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的要求和“强龙头、树品牌、强监管、保质量、促产业”的思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高端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加快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步伐,带动全区马铃薯产业由商品薯生产向种薯生产转变,力争把安定区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截至2017年底,安定区已建成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17家,年生产脱毒微型薯达到5亿粒以上,其中外销3.8亿粒左右,占全市微型薯生产的62.5%、全省微型薯生产的50%、全国微型薯生产的33%。

(二)种植技术模式绿色高效

按照“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依托西北地区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平台,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在主推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黑色地膜覆盖单垄双行微沟垄侧栽培模式、“半膜垄作+膜上覆土”栽培模式、“半膜垄作+膜上覆土+膜下滴灌”栽培模式、半膜垄作早上市栽培模式、“一草三膜”栽培等“六大”主导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轮作倒茬、种薯处理、配方施肥、膜上覆土、膜下滴灌、统防统治、杀秧收获、残膜回收、科学储藏、全程机械化等“十大”关键技术,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马铃薯增产高效生产全过程,探索出具有安定特色的“轮作倒茬+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脱毒良种+拌种包衣+适期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马铃薯抗旱绿色高产模式,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推广生物农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全区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处理率78.5%、主要农作物(马铃薯)化肥利用率38%、农药利用率37%。

(三)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依托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马铃薯贮藏窖和省上千吨级马铃薯种薯贮藏库项目,大力推进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累计建成1 000t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中小型贮藏库和贮藏窖2 800多座,不断改进和提高贮藏技术,降低贮藏损失。全区马铃薯总贮藏能力达到90万t左右,通过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办法,逐步形成“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的马铃薯贮藏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销贮藏能力,充分发挥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四)精深加工及主食开发有序推进

全区已建成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公司)11家,总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54万t以上,其中:精淀粉32万t、全粉1万t、变性淀粉11万t、水晶粉丝、粉皮、粉条生产线接近2万t、薯条、薯饼及其他主食化产品6万t以上,生物质涂料、粘合剂、功能粉制品生产线2万t,逐步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主食化及休闲食品为主、各种衍生新产品配套开发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提出后,各加工企业相继研发出一些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共有四大类30多种12万t,分别为:以马铃薯馒头、面包、饼干、糕点和面条、挂面等为主的大众主食化产品,以马铃薯烤馍、馕、多拉圈等为主的地域特色主食产品,以薯条、脆条、薯丁、马铃薯冲饮营养粉、水晶饴糖等为主的休闲主食产品,以马铃薯无矾粉皮粉条、家用主食全粉、复合粉、膳食纤维、蛋白等为主的功能性主食产品,并率先使定西马铃薯主食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成为安定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重要增长点。

(五)主体带动脱贫作用显著

通过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以马铃薯产业为主导,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一是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全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0家、市级3家),其中以种薯生产为主的的企业有6家(省级3家、市级3家),以淀粉加工为主的企业有8家(省级8家),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企业3家(省级3家)。为带动广大农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017年全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分红、保底收购、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方式,建立原料供应基地15万亩,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 000元以上。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显著。全区已有各类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大1 291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5家、市级17家、区级49家),带动农户39 963户,占全区总户数的44.4%,全区135个贫困村组建合作社261个,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全区共注册家庭农场169家,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全区共流转土地33.81万亩,发展马铃薯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示范、组织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创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带动方式,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突出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总结推广了“蓝天模式”“凯凯模式”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发展模式,并在2017年的全国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甘肃定西)现场会和2018年全省马铃薯产业扶贫现场会上进行了观摩学习交流。

(六)营销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一是抓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采取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控制、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物流措施,加强软硬件建设,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定西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使其成为集马铃薯鲜薯及其加工产品交易、配送、仓储、质量检测、电子结算、信息发布和展览展示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批发市场,有效增强定西马铃薯主食产品市场话语权。二是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模式。以定西物流园及定西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主要抓了区电商中心规范运作及提升、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建设、电商人员培训等工作,区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建立的“农村淘宝”安定区运营中心和“菜鸟物流”配送中心已竣工并正式运营,52个村级服务点正式开业运营,前两批招募合伙人52名,淘帮手81名,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的双向流通。三是开展农校对接。启动“定西马铃薯走进高校”帮扶计划,首次在北京10所高校开辟定西马铃薯特色产品示范窗口,年可消化定西马铃薯3 000多t,解决定西近800个贫困人口就业,从而拓宽了定西马铃薯营销渠道,推动了马铃薯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七)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以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契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宣传“定西马铃薯”的地域品牌优势,创建从种薯、鲜薯生产到深加工及主食化系列产品的全国知名品牌体系。“定西马铃薯”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1年安定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组织宣传活动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2012年安定区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连续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2015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荣誉称号,2016年定西马铃薯荣膺“CCTV十大魅力农产品”殊荣,2017年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甘肃十大公共区域品牌”,2018年成功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八)政策支持措施得力

一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定西市安定区抢抓中央和省、市出台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利机遇,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国薯都的意见》《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现行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拓宽融资渠道,整合区内资源,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投资、财政补贴等办法多渠道筹集马铃薯发展资金。二是加强人才保障服务。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到国内外马铃薯各大产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寻找发展差距,推动产业发展。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培训区乡技术技术骨干1次以上,由区乡技术骨干培训农民实用人才2次以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建立了以高级专家、区乡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三级联网互动的马铃薯专业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多层次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九)运行管理机制健全

定西市安定区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审定建设总体方案,协调解决配置建设经费和资金筹措,监督、检查建设的实施进度。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马铃薯产业体系、定西市农科院及省市业务部门技术人才队伍,聘请相关专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指导产业园建设,负责对建设方案、科技创新的咨询、评议与审定。广泛吸纳各级各类相关技术人员500余人,加强马铃薯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制约因素

尽管安定区马铃薯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生产基础条件较差

安定区自然条件艰苦,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耕地主要为旱地,没有灌溉条件,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也弱,一旦发生冬春夏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便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生产极不稳定,导致马铃薯年际间的产量波动较大,成为阻碍马铃薯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加工专用型品种缺乏

在新的马铃薯生产格局下,马铃薯品种不仅需要高产,而且还需要适应各种用途。目前安定区马铃薯主栽品种以新大坪和陇薯系列鲜销品种为主,而适合于全粉和主食休闲食品加工的专用型品种缺乏,如不尽快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将严重制约全区马铃薯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种薯监控体系滞后

安定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地方财力相当困乏,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如种薯监管等难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还没有建立马铃薯种薯监测管理机构和配置检测设备,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监测人员,不能对脱毒苗、脱毒原原种的生产及种薯调运等环节开展必要的质量监测,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发展。

(四)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

尽管区上成立了马铃薯经销协会,但协会的内部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仍不规范,覆盖范围比较小,经营领域比较窄,发展层次还很低,呈现出“软、散、小”的状态,造成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五)加工企业盲目上马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加工企业加大投入、纷纷上马,对全区马铃薯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多数企业仍受机制、管理水平的限制,设备装备水平较低,造成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差。同时,加工企业布局也不合理,使原料基地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造成加工期短,不能满负荷加工生产,成为制约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对策

(一)建立科研中心,推进技术创新

加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在马铃薯种薯繁育区建立马铃薯科研服务中心,包括品种选育中心、脱毒种薯快繁中心、质量检测监督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产品展览厅、专家公寓、试验基地等,主要开展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培育、种薯脱毒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栽培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技术培训等。将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园建成国际马铃薯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单位的工作站。

(二)优化种薯生产,提高种薯质量

全面加大对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建设的扶持,支持现有种薯企业对组培室、微型薯日光温室等基础设施尽心改造提升,创新脱毒种薯繁育技术,更新仪器设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种薯质量、级别,从基地认定、病毒检测、病虫防治、标识管理和质量追溯等方面加强种薯质量管理工作。继续扶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种植等模式建立高标准良种扩繁基地,进一步扩大种薯产能,满足用种需求、新建PC中空板组培室、高标准日光温室网室、育种网棚、种薯贮藏窖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技术装备用以提高种薯组培室和病毒检测室水平,同时配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种薯企业现代化。要按照“立足当地自然,面向全国市场”的原则,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继续引进筛选抗旱高淀粉、高干物质含量的中早熟品种,根据全区不同生态区域气候特点,在全区南部、北部和水川区科学布局适宜于国内外不同马铃薯生产区域的鲜食菜用型品种、高淀粉品种、薯条、薯片加工型品种。

(三)突出精深加工,拓展主食产品

以主食化、鲜品化、工业化为主要方向,依托蓝天淀粉、鼎盛科技和薯峰淀粉,盘活金大地等企业闲置资源,鼓励企业通过联营并购组建产业联盟、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级淀粉清洁加工生产基地。一是建设加工区综合实验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将其打造成集科技研发、行政办公、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马铃薯产品研发中心。中心内配件马铃薯加工工程实验室、变性淀粉研发中心,以及配套设备设施,用以开展马铃薯加工产品研发,同时在对马铃薯营养、组分、加工性能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良和技术改造,加强马铃薯加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二是根据原料供应和水电供应状况,整合小型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实现生产规模化,到2020年,园区内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16家、市级13家,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引进国际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核心设备、先进技术、先进的环保理念,建成马铃薯加工全封闭、低耗水、低耗能、无浪费(可利用马铃薯所含的全部物质,生成淀粉、蛋白、膳食纤维、营养液及加工水)和无污染的综合加工体系,以解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三是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等产品。引进、新建马铃薯加工、主食化生产示范线20条,马铃薯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企业5家,马铃薯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t,年加工消化马铃薯65万t,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四)扶持物联网建设,构建营销体系

一是建设中国(定西)马铃薯大数据中心,实时收集马铃薯市场信息、气象农情、新闻消息等相关数据,推动安定区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马铃薯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展览展示中心。二是抓好定西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二期工程建设,争取阿里巴巴、淘宝进驻市场,加快构建集信息发布、展览展示、仓储购销、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仓储物流体系,打造线上交易、线下配送和期货市场、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模式,实现淡贮旺销、均衡供应。三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按照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进园区”的发展思路,建立定西电子商务创业园,入驻电商企业和第三方服务企业。按照省市对电商“三有一能”体系建设要求,成立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9个乡镇全部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四是深入实施“定西马铃薯进高校”计划,巩固拓展“生产基地+高校食堂+校园超市”直销模式,促进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和主食化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进超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农超农校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五是实施“定西马铃薯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尼泊尔、阿联酋、泰国等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定西马铃薯种薯及主食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六是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模式。建立定西马铃薯网购专用平台,开发手机端“中国薯宝”应用软件,集中展示“中国薯都”发展成效,适时共享和发布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和终端市场相关价格信息,实现定西马铃薯及其制品线上线下销售有机结合。

(五)依托马铃薯产业,发展休闲农业

要完善以马铃薯特色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度假区,全方位全要素展示定西马铃薯特色。依托香泉镇马铃薯扶贫产业园,建设马铃薯文化特色镇,以种薯繁育为核心,整合彩色马铃薯、马铃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国内外马铃薯文化等旅游资源,营造园区土豆文化氛围,集生产、科研、收储、展览、避暑纳凉、采挖体验、烧烤烹饪、民俗风情于一体,成为马铃薯主体文化度假区、马铃薯文化科普教育培训基地。依托中国定西马铃薯博物馆、中国扶贫开发纪念馆、陇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巉口镇马铃薯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以定西城区为中心,以马铃薯特色产品体验为载体,重点开发以土豆博物馆、土豆公园、土豆艺术区、土豆餐饮文化中心等土豆文化园,带动健康养生、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信息产业、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中国知名的马铃薯文化旅游区。每年举办“中国定西马铃薯之乡”旅游文化节,打造一批满足民众亲近自然、亲近农业的娱乐休闲旅游产品。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转变,推动安定区马铃薯全产业链相互渗透,将安定区打造成为全国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六)弘扬马铃薯文化,提升产业“软实力”

要大力弘扬以“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为核心的马铃薯精神。要通过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地方戏剧等形式,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弘扬马铃薯文化。要在广场或公路出口处等醒目位置建立“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大型标志,通过举办全国马铃薯节会、借助新闻媒体、开发马铃薯为主题的文化纪念品、建立马铃薯生态家园等,加大安定马铃薯产业项目及其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和覆盖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竞争力。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宣传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种类、食用方法、营养价值等知识,引导群众转变消费观念,自觉接受和消费马铃薯主食化产品,使马铃薯主食化产品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

(七)培育经营主体,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培育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的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探索融合模式。把有种养意愿的农户培育为种养大户,把种养大户培育为家庭农场,以利益为纽带组建一批农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鼓励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产品直销。重点推行“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市场”的运作模式,一是建立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示范引领体系;二是建立统一的农资、农产品购销体系;三是建立配套服务体系;四是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计划至2020年,全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种养大户达到1.5万户以上,家庭农场注册总数达到500个以上,高效运行的农业合作社达到1 500个以上,农民入社率达到50%以上,达到一村1个家庭农场、1个专业合作社、10户生产经营大户的目标。

(八)加强质量监管,打造知名品牌

根据行业要求和本区农业生产实际,将产业园内从种薯、商品薯、市场销售、品牌建设等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将主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全部纳入监测计划,每月开展例行抽样监测。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坚持品牌立薯,以一流的品牌促进发展,高度重视马铃薯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食品、A级绿色食品和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品的认证、申报和已有商标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监督实施《“定西马铃薯”中国驰名商标及其他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定西马铃薯”品牌的宣传力度,创建从种薯、鲜薯生产到深加工产品的全国知名品牌体系。计划三年内打造马铃薯知名品牌6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猜你喜欢
安定区定西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