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维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北京 102300)
冠心病是指患者心血管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阻塞、狭窄,最终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疾病发生时主要表现为胸痛,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疼痛,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1]。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常见的合并症,有些冠心病患者也可能仅表现出心律失常症状,表现为心动过速、过缓,或是心律不齐,若是存在严重的心动过速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猝死,风险度极高,因此需要积极治疗[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6例急诊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案例均已经过诊断,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无相关用药禁忌证,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有男25例,女18例,房性早搏14例,室性早搏15例,阵发性室上速10例,房颤4例,年龄在58~72岁,平均年龄为(65.27±3.62)岁。观察组有男24例,女19例,房性早搏16例,室性早搏14例,阵发性室上速9例,房颤4例,年龄在59~72岁,平均年龄为(65.84±3.36)岁。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吸氧、降压、抗凝等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拟定治疗方案,将控制心率、血压等指标,可以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式实施的基础上,使用胺碘酮(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2 mL:0.15 g,生产单位: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治疗,采取静脉滴注用药,根据患者体质量控制用药量,每千克用药3 mg,初始用药为1~1.5 mg/min,6 h后即可适当减少,控制在0.5~1 mg/min,每日摄入量不得超过1200 mg,注射用药最好不要超过4 d,若是后续还需用药,可改为片剂。
1.3 分析标准: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临床表征消失,心率恢复正常为显效;病情有明显改善,心率基本得到控制为有效;病情无明显改善为无效,记录有效、显效案例为有效率。测量两组患者心率,同时记录治疗阶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血压异常、恶心呕吐、精神不振。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心率: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对照组43例患者,评价结果为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4.42%,观察组43例患者,评价结果为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2%,观察组明显较优(χ2=5.460,P=0.019),根据心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率数据,对照组43例患者为(102.63±21.64)次/分,观察组43例患者为(81.37±13.52)次/分,观察组明显较优(t=5.464,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不良反应记录数据,对照组43例患者中,出现血压异常3起,恶心呕吐3起,精神不振2起,共8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43例患者中,出现血压异常1起,恶心呕吐1起,精神不振0起,共2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观察组明显较低(χ2=4.074,P=0.044),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三种表现,窦性心律失常、冲动起源异常、传导障碍,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后预后效果一般较差,因此必须引起重视[3]。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心率、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临床上主要采取吸氧方式,同时应用降压、抗凝类药物加以控制[4]。但是进行常规治疗之后,难以充分改善疾病情况,心率还是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需要辅以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胺碘酮是性能较为优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延长心脏纤维动作电位,减少钾离子的内流,同时可以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抑制肾上腺,减缓窦房、房内、结区传导,最终起到控制心律失常的效果[5]。药物经口服后,吸收较为缓慢,利用率仅为50%,针对急诊患者,建议采取静脉滴注用药方式,该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诸如胃肠道、神经系统、皮肤的不良反应,应用阶段需要加强注意。另外,用药量需要斟酌,静脉注射负荷量在3~5 mg/kg,一般只能连续用药3~5 d,否则可能抑制心肌收缩。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评价结果较优(P<0.05),心率数据较优(P<0.05),治疗阶段不良反应发生较少(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阶段,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心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治疗效果较优,符合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