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治癌优势原理与经方辨治肝癌临床运用

2019-01-06 18:08国医大师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杂病论经方肝癌

国医大师 周岱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成书《伤寒杂病论》,至宋代,后人整理分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其中《伤寒论》集中了仲师辨治外感热病的经验,《金匮要略》则收录大量方剂,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急救卒死等内容,成为古代中医治疗杂病的典范.《伤寒杂病论》乃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针对外感病及杂病的病因、症状、传变和治则辨证,将理法方药融汇一体,对中医肿瘤学科思想体系的奠定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历代医家临床把握《伤寒》原理,应用经方加减治疗癌病已形成施治规范,彰显中医特色和优势.

1 《伤寒杂病论》辨治癌症

癌症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癌症负担呈持续增长态势,在我国因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1/4,位居死亡第一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1年我国每分钟新增6.4例癌症患者,且以晚期为多,抗癌形势尤显严峻.包括经方(伤寒杂病论)在内的中医药因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广泛应用并取得成效而占有重要位置[1].

1.1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肿瘤学临床基础

古代医籍,浩如烟海,中医治癌的学术精华散见其中.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已出现"瘤"字,《黄帝内经》所载的病名,如"筋瘤"、"昔瘤"、"肉瘤"、"肠瘤"、"脊瘤"、"噎嗝"、"肠蕈"等,与现代肿瘤疾病多有类似;对于癌瘤发生的病因,隋.《诸病源候论》阐述道,瘿瘤"由忧恚气结所生","瘤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是一位勇于探索进取的临床学家,他勤求古训中不忘博采众方,在《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和妇人病篇中,列出肺痈、咳嗽、痰饮、血痹、吐衄、瘀血、疟病、腹满、呕吐、反胃、下痢、黄疸、淋病、惊悸、虚劳、五脏风寒积聚、妇人癓瘕、阴疮等病名和证候,均与常见肿瘤病证相类似,并列举大量经方治疗癌症,如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半夏汤、大黄牡丹汤、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治疗消化系统癌瘤(占人类各种癌瘤一半以上),用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等治疗肺癌及纵膈肿瘤,用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汤、鳖甲煎丸等治疗乳腺癌、妇科肿瘤,用炙甘草汤、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治疗晚期癌症体质虚衰等.成书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 是实用性的诊疗专书,对临床各科的诊治产生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样亦促进了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后代医家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完善了脏腑及经络学说,以"六经病"进行辨证,通过不懈的临床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肿瘤病辨治规范.

1.2 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就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宇宙、自然界气候、地理环境、人与社会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形神合一(形体与心理)、藏象合一(脏腑结构与功能).《伤寒杂病论》整体观念体现在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基础理论和以方证统病各方面,仲师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重视内因(整体)的主导作用.《金匮要略》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立足"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顾护整体的正气.仲师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避免了在治疗措施中"重视看病、忽略看人"的偏差.人的一天要经历12时辰,一年经历春夏秋冬,一生经历生长壮老已,时间越久,寿命越长;人躯体内的空间结构为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场所.因此,人是一个蕴含时间、空间概念的复杂生命体.《伤寒论》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六经的传变,体现整体观念的时间顺序,亦是病证由表到里的空间反映.

1.3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经方临床运用的普遍准则,以六经辨病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来明确病机(疾病发生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而不拘于某一种肿瘤的病名.仲师在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的证候,成为六种症候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其实质不同于《内经.热论》的六经.六经中的三阳证是阳性病(阳、实、热),太阳病是表阳证,阳明病是里阳证,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三阴证是阴性病(阴、虚、寒),少阴病是表阴证,太阴病是里阴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与辨证的论治,《金匮要略》从第二篇至二十二篇均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作篇名,在具体内容的论述中,也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是客观存在于脏腑经络的具体损害,证是病反映于外在的表现,以病为纲,面对复杂的症状,通过辨病将辨证局限于某一疾病中,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证候是由疾病派生,从病辨证,可使辨证更加深入和具体.仲师常以病位、主症、主脉来辨病,同一癌症在不同患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迥异,临床中又常以某味药对某种癌有较好的疗效而持续配合应用作为辨病用药,通过辨证论治,如同量体裁衣获得相应的方药治疗,倡导辨病与辨证结合,相得益彰.

广义的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辨病、辨证和辨症三层含义.首层辨病,即是先认病后辨证,认病的基础上辨证犹如干中生枝,条理更为明晰.如肺癌和上呼吸道感染皆有咳嗽,前者属毒发内脏,后者则是外感风邪.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微观诊断丰富宏观认病辨证,是中医理论创新的可行途径.如病理活检为腺癌者痰湿居多,鳞癌常见热毒;分化程度低者恶性度高,其毒邪越深、正气愈虚.第二层辨证是辨某肿瘤在某阶段表现的证候群,如肺癌中属脾虚痰湿证者,多见咳嗽痰多、乏力气短、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濡或滑者,在相对的时间段治疗着重益气除痰.第三层辨症是辨症状,即患者就诊时的具体症状,包括发热、疼痛、胃口、大小便等情况,辨症有利于针对患者症状处方用药,减轻患者不适,改善生活质量[2].论治亦分三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既往未病时,注重体质因素,重视未病状态,《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做到未病先防.第二层次是针对现病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病种和分期、病因病机及症状,分型论治,制定治则治法,指导选方用药.第三层次是预测后病发展,预防复发,正邪变化决定发病与转归,关注已病防变,重视通过四诊合参判定疾病顺逆;强调有胃气则生,避免过度治疗,体现"瘥而防复",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肿瘤预后观,具有实时、动态和整体评估的优势.

1.4 以方证统病辨治癌症

中医古籍讨论癌瘤论治与方药的篇章如汗牛充栋,而对于肿瘤本病和兼症的辨证论治规范则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16条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科学而精辟地指导中医肿瘤临床."观其脉证"指通过四诊收集各种临床资料.《金匮要略》十分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如望色,"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闻气息,"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问诊与切诊,"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脉诊,"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在四诊中突出主症而参会兼证."知犯何逆"是一个思维和辨明病机、病位并落实在脏腑的诊断过程.伤寒六经病包括病因、病机、脏腑,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实质指的是证,这里的证不同于"症",亦不同于现代的"病",而是患者病后出现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症状组合(症候群),并有脏腑基础.太阳病以肺为主,病在肌表;阳明病突出"胃家实",病在胃、肠;少阳在半表半里,病在肝胆;太阴病脾阳虚;少阴病心肾阴虚;厥阴病肝经虚寒."随证治之"即辨证论治,辨证关键就是抓住主症的病机进行治疗.《伤寒论》条文多是某某汤主之,是以某种病机为主的汤证,柯韵伯谓:"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使用此方,是仲景活法."以方证统病,如肾炎水肿及风湿性心脏病水肿,辨证属肾阳虚者,皆以真武汤主之,临症论治癌症,亦以病机统各类癌症,既明确不同癌症的病理检查,又不拘病名而硬套方证[4].

2 经方在治疗肝癌中的运用

原发性肝癌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癥瘕"、"肝积"的范畴,因其病情险恶,临床号称"癌王",早期发现手术治疗疗效相对较好.然而肝癌起病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故预后差.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仅10.1%.中医药结合手术、放疗、化疗或介入性治疗,更适合中晚期肝癌的姑息性治疗[1].

2.1 经方针对肝癌本病治疗

经方施治可有效缓解肝癌并发肝性脑病、黄疸等,保护肝功能.嵇玉峰等[6]研究发现,用大承气汤加味煎汤肛管内滴注治疗33例原发性肝癌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72.7%(P<0.05).欧阳钦等[7]研究发现,对40例肝癌恶病质患者予以护肝退黄、补充白蛋白综合治疗及口服经方薯蓣丸,结果提示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等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姚世勇[8]用鳖甲煎丸加减汤剂治疗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提示75.93%显效,16.67%有效,总有效率92.59%.

2.2 经方配合手术及放化疗

吴建新等[9]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57例肝癌术后患者,发现治疗组在减轻肝癌术后黄疸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周利[10]用吉西他滨及奥沙利铂方案联合大黄䗪虫丸治疗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连续治疗2疗程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总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吴洁等[11]用大黄䗪虫丸联合化疗治疗2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2个周期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在近期疗效、0.5~2年的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毒副反应较对照组低(P<0.05).赵红鹰[12]在化疗、放疗、介入治疗配合小柴胡汤治疗30例原发性肝癌,结果提示治疗组癌灶客观疗效评定为36.67%,高于对照组23.33%(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治疗组46.67%,对照组6.6%(P<0.01).

2.3 经方配合介入性治疗

李平等[13]予鳖甲煎丸治疗30例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患者,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发现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明显降低(P<0.05);肝胆酸(CG)、三型前胶原肽(PC3)、层粘蛋白(LN)无明显升高或稍降低,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张敏等[14]应用大柴胡汤加减口服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75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患者,发现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术后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经方治疗肝癌举隅

3.1 黄某,女,39岁.

患者于1999年11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并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诊断为肝癌,肝热血瘀证,治以清肝解毒、凉血消癥为法,选用大黄䗪虫丸、槐耳颗粒等治疗.治疗期间的前3年曾因肿瘤复发,行手术治疗2次、射频消融1次、介入治疗1次.术后中医辨证为肝盛脾虚证,治以清肝消癥、益气健脾为法.2003年患者出现肝癌肝内转移,于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15个月出现较明显咳嗽症状,CT检查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瘤.2006年8月患者开始出现全身多处疼痛,经检查诊断为肝癌左上肢骨、腰椎、盆骨转移.患者肿瘤复发后曾出现两次消化道大出血,身体消瘦,体质虚弱,仅接受中医药抗癌治疗及西医对症治疗,辨证为肝肾亏虚型,治以滋养肝肾、攻补兼施法[16],选用黄芪建中汤、肾气丸方、槐耳颗粒、鳖甲煎丸口服,静滴华蟾素、生脉注射液等中成药及相关辨证用药.患者精神体力较虚弱,骨转移处疼痛不甚,胃纳、二便尚正常,双下肢无浮肿,无腹水征,左上肢肩关节及左坐骨结节处触及肿块,右上腹至剑突处肝肿物约3~4 cm.AFP从最高3802.14 ug/L下降至2007年底的931.36 ug/L.至2008年3月患者死于多脏器衰竭.小结:患者确诊原发性肝癌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总生存期为8年6个月;在肝癌复发并全身多处转移治疗后又实现"带瘤生存"3年.

3.2 梁某,男,77岁.

患者因"进行性消瘦1年余,伴腹胀腹痛2周"于2016年4月29日就诊笔者门诊.2016年3月查MR示:1.肝右叶多发结节,较大者为2.0X 2.8 cm,考虑多灶型肝癌;2.肝右静脉癌栓,并部分累及下腔静脉.2016年4月查AFP 776.5 μg/L.患者既往乙肝病史20余年.症见:患者神情,精神一般,腹胀腹痛,口干,纳差,眠可,大便日2次,质稀,小便黄,舌黯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肝积,肝热血瘀证.治以清肝利胆、化瘀消癥为法.处方以下瘀血汤为主方,合蛇莓、红豆杉等辨病中药,处方:土鳖虫6g,蛇莓30 g,桃仁15 g,半枝莲30 g,红豆杉3 g,莪术20 g,制何首乌20 g,熟党参30 g,冬凌草30 g,关黄柏15 g,大黄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共30剂.并送服小金丸、槐耳颗粒、安康欣胶囊以解毒散结、益气养肝.2016年5月27日二诊可见:患者胃纳较前改善,腹胀腹痛较前减轻,大便调,舌黯,苔白,脉细弦.仍以下瘀血汤为主方,去关黄柏加威灵仙20 g.2016年7月1日三诊:患者纳眠可,二便调,时咳嗽,痰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弦.继续予前法,以下瘀血汤合小柴胡汤加辨病中药加减,口服化癥回生口服液.四诊至十诊(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患者无明显不适,体重较初诊时增加7 kg,辨证仍为肝热血瘀,仍予小柴胡汤合下瘀血汤为主方随证加减,中成药同前.2017年2月24日十一诊,症见:患者诉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黯红,齿痕舌,苔黄腻,脉沉迟滑.辨证同前,治法以舒肝健脾、化瘀消癥,予小柴胡汤合鳖甲煎丸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共30剂.2017年3月25日十二诊,症见:精神佳,纳眠可,大便调,小便黄.复查AFP 209.1 ng/m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CT示:肝硬化;肝右叶病灶(其中较大的病灶直径约为2.16 cm),考虑原发多灶结节型肝癌.十三诊至二十三诊(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治疗欠连续性,随证加减清肝利胆、健脾补肾中药.2018年4月26日二十四诊,症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纳差,眠可,大便日4~5次,质烂,小便量少.舌红,苔黄厚干,脉沉滑.此时患者证型已变,毕竟高龄体虚,病重邪进,证属肝盛脾虚,治拟清肝利胆、健脾益肾,处方:女贞子20 g,龙葵30 g,桃仁20 g,半枝莲30 g,红豆杉3 g,预知子30 g,王不留行30 g,盐巴戟天20 g,淫羊藿15 g,熟党参30 g,茵陈3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共20剂.中成药改槐耳颗粒为金匮肾气片.2018年5月14日二十五诊,症见:患者双下肢同前,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小便短,舌苔白干,脉细弱.予收入院治疗,复查AFP 52147.00 ng/ml,CT提示考虑弥漫性肝癌,肝右静脉血栓.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考虑患者病情进展,西医治疗上予护肝等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阳虚水泛,选用猪苓汤为主方,至5月下旬,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半月后安详故去.

患者为高龄男性,晚期肝癌,就诊时为原发性肝癌(Ⅳ期),肝内转移并门脉癌栓,肝功能损害,纳差腹胀,明显消瘦(5 kg),患者了解本病的严重性和预后,但仍坚持仅用中医药治疗并乐意接受其结果,以经方下瘀血汤、小柴胡汤、鳖甲煎丸辨证加减配合抗癌中药辨病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在初诊邪热炽盛、肝火燔灼的1年中,下瘀血汤、小柴胡汤合抗癌中药能清肝利胆、控制癌块,从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癌块稍为缩小,AFP下降(从776.5 μg/L降至209.1 μg/L)体重增加7 kg,随后的一年中,体质渐差,时有合并肺部感染,证型从肝热血瘀渐变为肝盛脾虚,经方辨证渐加入肾气丸、猪苓汤、鳖甲煎丸等,体现经方治癌不拘病名、辨识病机的规矩,使患者带瘤生存2年,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3.3 梁某,男,36岁.

患者因"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10月余"于2007年11月2日初诊.患者于2007年10月21日中午进食肥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伴呕吐胃内容物2次,到当地医院住院,查AFP:12370.3 ug/L,TBA 35.4 umol/L;上腹部CT提示:考虑原发性肝癌(巨块型),大小约9.5X7.2X11.0 cm.因患者父亲10年前患肝癌手术后去世,故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初诊时症见上腹部胀痛不适,大便干结难解,1~2次/日,小便黄,纳眠可.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肝癌并肝热血瘀证.中医以清肝利胆,化瘀散结为治则.处方以下瘀血汤合茵陈蒿汤加味,土鳖虫6 g,桃仁15 g,蜈蚣3条,茵陈30 g,溪黄草15 g,半枝莲30 g,八月札30 g,党参30 g,白芍15 g,山栀子15 g,大黄15 g,莪术15 g,21剂,日一剂,水煎服.患者于2007年11月、2008年1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2次,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右上腹胀痛不适,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介入治疗期间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治宜清肝利胆、健脾止呕,方药如下:土鳖虫6 g,桃仁15 g,蜈蚣3条,茵陈30 g,溪黄草15 g,半枝莲30 g,八月札30 g,党参30 g,白芍15 g,茯苓2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2008年3月13日复查AFP 1657.49 ug/L,上腹部CT提示肝癌介入术后改变,大小约4.3X4.5cm,肿瘤坏死,肝内未见新发病灶.2008年6月27日行肝内肿物射频消融治疗.之后坚持门诊复查及中药治疗.2011年4月15日复查上腹部CT示:原肿瘤病灶坏死,达临床缓解.AFP、ESR未见异常.精神胃纳好,右上腹无不适,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肝利胆,健脾益气,用小柴胡汤、下瘀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继续门诊调治1年多,已重返工作岗位[5,16].

本例患者平素情志不调,肝失疏泄,瘀血阻络,且肝炎病毒久羁损正,郁久化热,热毒壅滞而成积块,故见上腹部胀痛不适.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热血瘀证,中药拟清肝利胆,化瘀散结,选用经方茵陈蒿汤、下瘀血汤加减,配合消癥散结类的虫类药辨病治疗.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乃脾气虚弱、胃失和降所致,治疗以健脾止呕为法,酌用陈皮、半夏.方中以下瘀血汤(土鳖虫、桃仁、大黄)破瘀解毒为君药,辅以莪术活血化瘀,蜈蚣攻毒散结;茵陈、溪黄草,山栀子清热利湿,八月札疏肝解郁,半枝莲清热解毒,党参健脾益气,白芍柔肝敛阴.本例辨证显效有两个特色,一是经方下瘀血汤及茵陈蒿汤对肝热血瘀、肝胆湿热型肝癌有解毒健脾的功效,能改善肝功能、维护体质,而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是制约肝癌治疗方法和决定预后、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二是重用虫类药作为辨病用药,化瘀通络,祛瘀生新,虫蚁之品药性走窜,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行络中血分,本例长期服用土鳖、蜈蚣,对抑癌消瘤有重要作用.本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要求中西医结合辨治.11月2日AFP 12370.3 ug/L,CA-125 67.92 U/ml;11月5日上腹部CT提示肝右后叶下段肿瘤大小约9.5X7.2X11.0 cm.经中医药辨证和先后两次TACE术和一次肝内肿物射频消融治疗后,2008年8月AFP转阴,肝右后叶下段肿瘤接近完全栓塞坏死.之后坚持门诊复查及中药治疗至今4年余,未见复发转移,可见经方整体辨治配合肝脏局部介入性治疗,有保肝抑瘤,防止肿瘤复发转移、改善临床症状并长期生存的疗效[16].

4 结语与感悟

《伤寒杂病论》成书千余年来的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对临床各科产生普遍的指导作用.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高度评价曰:"其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仲师本于《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创建了以六经辨病结合八纲辨证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以六经概全身来明确病机,并设立以某种病机为主的汤证,在肿瘤临床中,不拘于某肿瘤的病名,而是以方证统病,如以茵陈蒿汤、大黄䗪虫丸、大黄牡丹汤的大黄类方治疗肝癌、胰腺癌、肠癌;以大半夏汤、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的半夏类方治疗食管癌、胃癌;以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五苓散的桂枝类方治疗妇癌、乳癌;以大、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的柴胡类方治疗发热、疼痛等消化系统癌、妇癌的并发症.笔者学习《伤寒杂病论》经旨并参悟经方用药法度半个世纪,曾观察治后长期生存的上百例患者,临床经验感悟尤深的是重视得病的人,先"观其脉症",详察不同癌瘤特征,次层辨证,(主症、主脉、病位),认清肿瘤所处的状态和阶段,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选择方证),治病留人,从而达到早期患者肿瘤消失,中晚期患者带瘤生存的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杂病论经方肝癌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3类人不宜做艾灸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