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北欧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及影响

2019-01-06 18:18张北晨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商船北欧丹麦

张北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十八世纪,茶叶是中国第四大作物,跟纺织品一样,它也是十八世纪欧亚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近代欧洲,几乎所有的茶叶贸易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吸引了人们,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数百万欧洲人的日常饮料。此时,越来越多的欧洲商船来到中国海运贸易的最大港口――广州进行茶叶采购贸易。经过轧制、通风和烘烤加工过的茶叶,被装在铅衬的箱子里再装到商船上,经过远征从广州抵达哥德堡(瑞典西南部海岸著名港口城市)和哥本哈根等集散地,然后向欧洲传播。

1 北欧和中国茶叶贸易的兴起

十八世纪的北欧主要包括瑞典和丹麦王国,瑞典王国不仅包括现在的瑞典,还包括芬兰及波罗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亚等地区;丹麦王国则包括丹麦本土、挪威、冰岛、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的法罗群岛等。在北欧,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精英阶层,咖啡消费比茶更为普遍,茶叶消费量一直都很低。直至当今,北欧对茶叶也从未出现过大的需求。然而,17世纪30年代,瑞典和丹麦对华茶叶采购贸易出现了异常增长,同时引起了欧洲茶叶市场成为了异国产品增长最快的市场。在1718-1784年间,欧洲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从每年160万磅增加到2000万磅,在不到70年时间,茶叶贸易增长了近13倍,比其他热销商品(如糖、咖啡和可可)的贸易增长还大很多。据统计,十八世纪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茶叶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丹麦亚洲公司(DAC,the Danish Asiatic Company)和瑞典东印度公司(SEIC,the 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的商船运到的。

2 引植中国茶株的失败与国际环境的契机

2.1 引植试验的失败

巨大规模茶叶贸易及其利润有着极大吸引力,欧洲科学家曾想将中国茶株引入到欧洲种植,以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瑞典著名自然学家卡罗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认为,欧洲人每年耗费大量金钱向中国购买茶叶是“一种不智的行为”。他利用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得出结论:茶一定可以在欧洲成功栽培,瑞典温暖的气候应该可以种茶。于是,他试图在本土进行茶叶生产。他计划从亚洲采购种子和植株,并建议全欧洲的自然学家要学会如何在欧洲培育茶树。他还把瑞典船长从中国带回的活茶株苗移植到瑞典西南岸。但是,欧洲的自然条件不利于茶树存活,有的虽然存活,茶叶却远没有达到中国茶碱成分的含量。

2.2 有利国际环境的出现与中立国的贸易优势

相对来说,瑞典和丹麦与中国发展贸易较晚,直到十八世纪初规模也不大。进入十八世纪后,法国、英国和奥匈帝国等欧洲强国力量此消彼长,战火频仍。它们相互封锁对方商船,使敌对国贸易难以为继和安全进行。而北欧的中立国旗号为其亚洲茶叶贸易带来了很大便利,甚至在欧洲大国战争期间也可以继续从事贸易。与荷兰等公司相比,北欧商船又不需要运载大量货物到广州来交换茶叶,而用拉丁美洲的产的白银购买中国商品。白银也可以从菲律宾的卡迪兹或从欧洲市场购买,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也很有优势,因为荷兰用从殖民地运来的货物进行物物交换时,讨价还价过程中丧失了很多商机。北欧的公司还得益于广州的中国贸易体系,如广州的商行对到达珠江的北欧商船提供了系统性的交易便利和支持。

3 茶叶交易的展开及茶叶在欧洲的传播

3.1 欧洲国家对茶叶的需求与北欧茶叶贸易的建立

在欧洲的茶叶市场上,茶叶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人们对茶的嗜好也不同。例如,苏格兰人对“哥德堡工夫茶”(Gothenburg Congo)十分喜好,而尼德兰人,则对北欧商船特有的茶箱包装红茶更为偏爱。这种箱包红茶并非上等茶叶,它是北欧人在广东大量采购、以符合不同需求的方式混合后包装的。由于构成欧洲茶叶大多数消费者的经济能力有限,对价格低廉的一般茶叶需要量十分巨大,而在当时只有中国茶叶可以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这种多样化的茶叶市场成为北欧商人远去中国进行大规模采购的背景。

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宣告成立,其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了奥匈帝国奥斯坦德所属的著名的通用印度公司(General India Company)的倒闭。丹麦对的亚洲贸易曾几度改变,但从十八世纪初也开始大幅度扩大。1732年,丹麦亚洲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与中国到哥本哈根直接茶叶贸易的开始。贸易支付是商业的重要问题,而中立国的身份赐予了北欧在战争期间相比来说更大的支付信用,从而在与中国茶贸易中获得比其它国家公司更有利的地位。

3.2 竞争激烈的广州茶贸交易

茶叶被中国茶商收集后在到达广东之前,经陆路或水路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茶叶质变而影响价格的问题,这就要求交易时间不宜过长。随着外籍商船在广州交易季节的开始,茶叶交易竞争十分激烈。丹麦的有关茶叶档案文件显示,丹麦商船详细记录了当时从中国各地来的“商船被发现或预期到达的消息”,还有“黄埔锚地发现的新抵达的茶船名单”。同样,中国的商人或商行不断打听和记录欧洲茶贸商船的相关情报。1750年代,北欧一些商人在广州还设立了一项资本基金,付预款给中国商人,让他们答应货物不进入交易场所,以便能够提前签订合同。北欧购买大宗的茶叶,堪称是广州的“现金之王”。在不需要对大量进口商品易货的情况下,北欧人利用中国商人对现金的巨大需求,可以很快地签订合同。这不仅加快了交易的速度,而且还有助于获得高质量茶叶。

3.3 主要茶叶贸易及在欧洲的传播

武夷茶在当时是一种价格和品质较低红茶,然而它是欧洲最常见的茶叶,也是北欧从事广东贸易商船的主要货物。例如,1754年它们进口的武夷茶高达10,339箱,总重达近两千吨。这种茶叶在欧洲拥有一个大众市场,英国对它征收重税,如果将它走私到英国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当商船回到哥本哈根和哥德堡,来自荷兰等西北欧国家的商人网络将中国茶叶输送到欧洲市场。根据市场规律,从中国运来的茶叶越多,欧洲的茶叶价格就越低。不过,市场不仅受数量的影响,也还会受到茶叶信息的影响。当时形成了哥本哈根、哥德堡、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埃姆登等销售市场和交易网络。有很多信息在茶叶交易网络中扩散,形成了活跃的泛欧茶叶市场。

3.4 英国“减税法案”的出台与北欧对中国贸易的终结

1784年之前,英国对茶叶征收的税很高,“很少低于80%,而且往往超过100%”。茶叶在丹麦境内消费征收1%的关税,如果将其再出口走私到英国就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利润。北欧与中国的茶贸在满足欧洲消费的同时,也导致了茶叶走私的泛滥。由于北欧的茶叶贸易做得风生水起,也吸引了部分中国不良茶商将劣等茶混入优等茶;同时,北欧的船商也购买这样的茶叶或自己将茶叶混合,形成了秘密走私与合法贸易的竞争。走私规模之大,以至北欧的批发商可定义英国茶口味的优劣。为了有效抵制茶叶走私贸易,英国国会1784年通过了“减税法案”(Commutation Act),把中国茶叶税从119%降至12.5%,该法案决定了茶叶走私贸易的终结。从此,北欧与中国茶叶贸易萎缩并逐渐消失。英国为了弥补茶叶供应不足,转而从中国进口茶叶。

4 结束语

十八世纪突起的北欧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无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的西传,它是现代早期全球贸易的组成部分。中国茶叶贸易的巨大增长也直接影响了欧洲茶叶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它还大大促进和活跃了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西北部为中心的贸易市场的发展。对茶叶曾课以高税的英国来说,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使英国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减税法案”终结了北欧与中国茶叶贸易,却促进了英国与中国的茶叶贸易,它是十九世纪英国开始将印度的鸦片运往中国用来交换茶叶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商船北欧丹麦
北欧纯电小钢炮 沃尔沃C40
北欧投资与风险防范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
真相
“非正式成员”
北欧的桑拿洗浴文化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