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铭
(汉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一带一路”于2013年由我国提出,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译为“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简略指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很显然有助于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构建、文化交流机会的扩增等,当然其也有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茶文化于唐代初期正式形成,并一直伴随中华历史传承至今,其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调查报告显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不少社会群体对于茶文化却缺少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茶文化在传播和传承上存在短板。为了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密切交流、增强茶企的对外出口能力,我们有必要针对茶文化文本进行相对精确、规范的翻译。对于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一些“一带一路”研究报告,我们发现其中不乏与茶文化相关的政经类文本,且此类文本中还存在诸多隐喻表达,缺少文化常识或文化底蕴的人很可能无法真正理解隐喻背后的确切含义,更不用说文化背景与我们大相径庭的外籍人士了,由此可以看出针对“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中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隐喻表达展开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一带一路”研究报告并非特指某一项研究报告,而是泛指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研究报告,比如由国际金融论坛发布的《“一带一路”5周年调查报告》(2018)、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2017 科技“一带一路”发展研究报告》、《“一带一路”跨境并购研究报告》、《中国“一带一路”投资安全研究报告(2018)》等。这些研究报告旨在透过相关数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相关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并借此提出规划性的发展建议。“一带一路”研究报告的存在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相互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彼此更好地消除芥蒂、实现共赢。
政经类文本指代政治经济领域的相关信息文本,而从字面上来讲,茶文化政经类文本表示包含茶文化内容的政经类文本。更确切地来讲,此类文本中会涉及茶文化表述,甚至包含与茶文化传播相关的文字内容。再者,根据茶文化的定义,我们可知茶文化可以简单拆分为“物质器物类”和“精神意识类”这两种,其基本包含社会生活中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诸如茶企、茶业等虽然隶属于经济领域,但也属于茶文化这一个大的范畴。政经类文本的表述相对而言较为规范得体,少有口语性的词汇,这也从侧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严格遵循此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编写规律,确保译文能够合乎西方受众对于政经类文本的认知。以《“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为例,茶与“咖啡、马黛茶、调味香料”一并列入“海关HS2位商品编码及具体商品描述对照表”之中,同时在原报告文本中也出现与茶叶进出口相关的说明。
从字面上来讲,隐喻又称为“暗喻”,是一种本体喻体融为一体的修辞方式。当然,一些研究者也透过认知学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认知学领域,隐喻事实上可以解读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构成。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曾这样说到:“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乙事物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隐喻对于人类认知事物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透过A事物对B事物加以理解”是隐喻的内核。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十分常见,因此,其通常会出现在生活类文本之中,但事实上,除了生活类文本、文学文本之外,隐喻还存在于科技类文本、政经类文本中。想要精确地翻译“隐喻”,还需要译者对源语言的隐喻含义充分理解,并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思考他们更易于接受的表达,同时以规范、得体的语言呈现出来。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不少茶文化表述或多或少融入到日常汉语之中,对于人们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到众多国家或地区,而外籍人士对于我国茶文化欠缺了解,他们在理解茶文化隐喻类词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着手对其展开翻译。以“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为例,针对其中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隐喻展开翻译事实上有着以下的重要性:
隐喻与人的认知相关,对隐喻进行翻译需要译者将隐喻表达背后的文化呈现出来,带给目的语受众相同或近似的文化体验或心理感受。因而译者在翻译“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中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隐喻表达时,会视情况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因素翻译出来,外国受众也会对我国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样他们就能够透过文化背景理解隐喻的含义。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透过文字翻译对相关文本的隐喻表达加以理解,事实上就是彼此间消除文化隔阂、达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会构建相对深层次、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我国茶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茶文化范式,但是,时至今日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却相对低于英式下午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事实上,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是,我国目前在国际上却通常被认为是“茶叶大国”而非“茶叶强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方快餐文化的涌入,我国茶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茶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受到不小影响,青少年对于我国茶文化也持着不甚重视的态度,这些因素都在提醒我们宣传和推广中华茶文化已经刻不容缓。通过翻译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相关隐喻表达,可以从侧面宣扬我国的茶文化,使外国受众更多元、更广泛、更全面地感受我国茶文化之魅力。
政经类文本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文本内容,对其中的隐喻进行翻译可以使文本内容在整体上更易被目的语受众理解和认知。在政经领域,合作双方可能因为通晓文本资料而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也可能因为文本的艰涩难懂而放弃相互合作的机会。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在政治经济这个领域之中。由于各国、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差异性,双方或多方进行交流时也很难真正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双方透过隐喻表达理解对方的思维认知特点将会给接下来的交流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针对“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中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隐喻展开翻译将增加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
就一些“一带一路”研究报告来看,其中出现的茶文化政经类文本在被翻译成英文时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事实上与译者的业务功底不过硬、政经类文本的翻译难度不无关系。具体来看,“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中茶文化政经类文本的隐喻翻译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其一,语法和词汇上的漏洞。一些译者在翻译隐喻表达时出现过这种低级错误,很显然这样未经审核发布出来的译文必定会给受众一种不够专业的印象。其二,语法词汇没问题,但汉译英不到位。比如“三茶六礼”并非字面上的“茶”和“礼”这么简单,事实上古时候有些地方定亲需要敬茶行礼,因而“三茶六礼”被用来隐喻“明媒正娶”。如果译者只是将其翻译成“three cups of tea and six kinds of manners”,那外国受众就很难透过译文体会其中隐含的“明媒正娶”之含义。
由于隐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而译者在处理隐喻翻译时可以从两种方法出发展开翻译。其一,译者在翻译相关文本中的隐喻词汇时,可以选择保留原有的隐喻,直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源语信息翻译出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需要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上:直译出来的文本并不影响受众对原文的理解,且同时能够带给他们相似的阅读效果。其二,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以括号的形式对隐喻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我国的茶文化。在政治经济领域,“茶”被作为送礼文化的一部分,其将政治与经济联系起来,同时也成为了身份地位之象征。在一些政经类文本中,茶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将其中蕴藏的文化常识补充出来。其三,在针对茶名、茶产地等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将其翻译出来。举例来讲,“恩施玉露”是一种产于湖北省恩施市的绿茶,而“玉露”一词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尤为常见,比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炎威渐退,玉露生凉”等,其中玉露被分别用来指代美酒和秋露。而此处,“恩施玉露”其茶名虽然隐含了美妙的隐喻,但为了便于茶叶产品的推广,译者可以将其“玉露茶”译为“Yulu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