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道,王云蛟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新式网络交流通讯工具。它不仅可以发送语音、图片、文字,还可以录制视频,不仅可以申请公众平台,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发送和分享文章、消息推送,对朋友圈的消息点赞和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微信账号、扫描二维码、朋友推送名片等方式添加微信好友,还具有日常消费支付,朋友见发红包等功能。问世至今越来越就受到广大青年的亲睐和欢迎,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12月,笔者对兰州城市学院部分在校本科生使用微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15个行政班级的567名学生,年龄在18-23岁之间。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微信主要用途、查看朋友圈频次、推送消息(朋友圈更新消息条数)、每天看微信用时、关注的公众号等多个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有560名学生至少有1个微信号且近期正在使用(98.77%)。每天使用和浏览微信累计用时2小时内2 0 1人(35.45%)、4小时左右221人(38.98%),10小时以上62人(10.93%),489人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拿手机看微信(86.25%);关于刷朋友圈的时间和频次,有260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刷一次朋友圈(45.86%),504名学生“课余时间随时都看微信”(88.86%),439人“吃饭时看一会儿微信”(77.56%),525人“晚上睡觉前会看微信”(92.55%);主要用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微信支付”(92.77%)、“查看朋友圈动态”(87.5%)、“与同学朋友家人等聊天”(56.7%)。529名学生关注了本校微信公众号(93.3%),348人偶尔与公众号互动(61.38%),150人从不与学校公众号互动(26.46%),69人经常与学校公众号互动(12.17%);关注的公众号类型,排在首位的是知识学习类(81.31%),其次是新闻类(11.26%)和娱乐八卦类(7.43%);418人表示愿意通过微信和老师交流学习和思想情况(73.72%)。149人表示不愿意或很少用微信和老师交流(26.28%);关于微信上的反动言论和有害信息,有212人表示从未看到过(37.47%),178人承认经常看到(31.39%),123人表示偶尔会看到(21.69%);223人表示看了负面言论后开始对思政课所学内容产生怀疑(39.33%),174人从不相信微信上的反动言论(30.69%),170人表示偶尔觉得微信上说的才是真的(29.98%);关于课堂上查看微信的情况,335人经常在公共课上看微信(59.08%),126人在专业课和公共课上都会看微信(22.22%),106人从不在课堂上看微信,除非老师发放教学资料等(18.69%);关于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带来的帮助,排在首位的是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316人选择此项(55.73%)。对于微信功能的认可度,基本满意(32.98%)、比较满意(52.03%)、非常满意(13.23%)三项合计557人,占调查对象的98.24%,仅有10人表示不满意,需进一步完善(1.76%)。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近4成大学生每天看微信时间在4小时左右人,1成以上大学生每天玩手机看微信时间在10小时以上,近一半的学生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刷一次朋友圈,9成大学生晚上睡觉前看微信。在校大学生大量的时间沉溺于微信和网络空间,导致的结果,一是没有时间认真学习思考,二是许多学生白天精力不济,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了学习成绩。特别是在一些采取大班授课的公共课教学中,学生普遍玩手机和刷微信朋友圈,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随着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部分大学生往往比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更早且更多地获取信息,使原来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39.33%的调查对象表示看了微信上的负面言论后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产生怀疑,说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在被削弱。二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腐朽低俗、暴力色情、反动违法的不良信息,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动摇原有的价值观。三是由于学生随时随地接收到海量的网络信息,教育者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更无法准确地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微信交友可能遭遇欺骗,遇到伤害。微信可以通过Q Q号加朋友、“雷达加朋友”、“查看附近的人”,这些特色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添加和认识新朋友的渠道,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扩宽大学生的交往圈。与此同时,有些大学生沉迷于微信,沉迷于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享受的是虚无缥缈的世界,容易造成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近年来,国内就曾发生过几起大学生约见微信上认识的“朋友”,结果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二是微信中有红包功能和微信转账功能,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遭受网络诈骗。微信的身份验证功能薄弱,一旦被盗,微信零钱和绑定的银行卡上的现金都有在几分钟内被转账目的危险。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已经形成共识。面对微信这种新型媒介和工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勉励青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高校管理干部、广大教师、学生辅导员都要经常采取理论学习、情感沟通、榜样示范等有效方法,向大学生讲明白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并让他们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避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增强本领,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形式。微信是人们沟通的桥梁,高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应积极面对和迎接这一新生事物,不断学习和提高微信应用能力,利用微信强大的功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是办好校、院二级微信公众号,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表现形式,更要在内容方面下功夫,注重思想性、知识性、时效性的统一,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弘扬浓厚的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校园。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通过微信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引进行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公众号和朋友圈发布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养成、学习进步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组织学生订阅和关注“学习中国”“学习时报”“党建网微平台”“共产党员”“党的文献”等一批高品质的公众号,帮助学生及时听到权威声音,得到新鲜滋养,增强学识和修养。
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网络情感欺骗和人身伤害。教育大学生在通过微信等媒介扩大自身社交面的同时,务必要充分认识虚拟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情感欺骗,要增强辨别能力,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品行,注重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二是帮助大学生识破各种网络陷阱,防止电信诈骗。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渠道,通过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大学生认清常见的诸如伪造网购渠道、冒充亲朋好友、设计“中奖”骗局、虚假公益行为等各种骗局的特点和严重后果,切实提高防范能力。三是定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坚决抵制和杜绝大学生传播不良信息、制作网络病毒、实施网络欺凌等行为。
总之,微信作为一种新型通信工具,是人们有效沟通的桥梁和媒介,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微信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模式、趋利避害,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