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明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紧迫、最艰巨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行动。脱贫攻坚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我省来讲,是相对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深度贫困地区,只有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才能为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牢坚实基础。
毛井镇位于环县西北部,距县城76km,距庆阳市西峰区229km,是全省确定的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辖13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4 638户1.66万人。总土地面积632km2,实有耕地面积28.1万亩,其中梯田9.2万亩,人均5.5亩。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40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 784元。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 093户8 964人,截至2018年底,下剩贫困户825户3 366人,贫困发生率为20.35%。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纯山区半农半牧区,农民素有“勤稼穑、广畜牧”的经营传统。地形主要由长梁和梁间平坦而宽阔的掌地组成,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海拔1 800m,年均气温6.3~8.2℃,无霜期130d左右,年均降雨量300mm左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灰岩储存量达1 000多万t,年产600万t的钱阳山煤矿正在报批中,华电毛井一期40万kW风电场已建成并网发电,二期20万kW风电场计划于2019年开工建设。
毛井镇发展富民产业的“短板”突出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毛井镇位于环县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海拔高,降雨量少,气候高寒干旱,昼夜温差大,土壤沙化严重,灾害性天气频繁。环固公路(环县至固原)虽穿境而过,但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路基损坏严重,已不能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全镇还有50个村民小组不通硬化路、36个村民小组不通砂砾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难。
地理位置偏安一隅,境内山大沟深,有11个村民小组不通3G网络,群众了解外界渠道不畅,信息闭塞。群众居住分散,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少,同一村民小组有的户与户之间距离达10km之远,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年,文盲、半文盲群众较多,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受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大部分群众养成了“家有存粮万石、从不卖钱变现”的习惯,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参与市场经营的观念淡薄。
毛井镇人均耕地17亩。长期以来,群众习惯“样样种一些、收成碰运气”,种得多、种得杂,经常是“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家庭分散经营的方式占主体地位,缺乏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镇没有引进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育程度低,已成立的21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为“空壳社”,没有发挥桥梁纽带、组织群众的作用,全镇缺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种养殖结构的引领力量。
不少群众把脱贫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国家政策倾斜一点、项目资金给上一些、发达地区帮上一把,“蹲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吃偏饭”脱贫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心理预期。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主动脱贫奔小康意识不强。村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不高,全镇13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平均年龄48.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1人,致富带头人仅有5人。视野不够开阔,干事创业劲头不足,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带领群众发展富民产业的思路不宽、点子不多、能力不够,大多守摊子、混日子,得过且过。
对毛井镇而言,发展富民产业有以下四个比较优势。
毛井镇总面积632km2,属于半农半牧区,荒山(草场)面积63.55万亩,牧草存量4.4万亩,发展畜牧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镇羊只存栏量5.9万只,全省闻名的环县羊羔肉尤以毛井镇的羊肉品质好、口感佳而受周边市场欢迎。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草)项目实施,草山面积稳步扩大,加之小流域环境改善,降雨量较往年有所增加,饲草长势越来越好。同时,县乡政府大力推广种植大燕麦草、苜蓿等人工饲草,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基础。
毛井镇距县城76km,西北与宁夏固原市和吴忠市接壤,是环县西北部的“旱码头”。在环县西北5个乡镇中商贸流通相对较为发达,是环固公路上的重要补给点,历来是周边回族商贩贩卖羊只的重要集散地,毛井镇羊畜交易市场年成交量4万余只,历史上黄寨柯、大户掌两村就是往来客商休息、物资补给的驿站。街道常住人口0.59万人,仅以经营羊肉为主的小餐馆就有29家,住宿旅社9家。中国华电集团10万千瓦风电生产基地和341国道项目部生活基地都在毛井镇,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因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中央、省委都出台了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政策叠加优势明显。比如,中办国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安排贫困老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推进老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等等。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明确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在陇东布局优先发展壮大牛羊产业。省里每年为深度贫困乡镇安排1 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富民产业,这些都为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带来了坚实的政策和资金项目支撑。
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天津市南开区、中国化工集团对口帮扶环县,在项目资金、劳务输转、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省里安排省委组织部、省畜牧兽医局等4家省直单位对毛井镇13个村实现帮扶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1月,省直各帮扶单位累计协调帮扶项目90个,帮扶资金2 700多万元,帮办实事110多件,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 159多人次。围绕壮大羊、草、粮特色富民产业,协调引进中国农科院和正大集团、庆阳伟赫乳业公司、德华公司等大型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培育,推动了毛井镇富民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坚持推进精准脱贫与转变贫困乡村农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是促进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必然途径。为推动毛井镇富民产业真正上层次上水平,可探索实施“主攻三产(养羊、种草、小杂粮)、扶持三企(正大集团、庆阳伟赫乳业公司、德华公司)、实现三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的“333”产业发展路子。
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片。羊产业要坚持引进优质奶山羊、发展舍饲湖羊、扩大本土滩羊规模的“点线面”发展思路。即:点上示范,依托庆阳伟赫乳业公司,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山羊,早日建成万只奶山羊养殖、繁育基地;线线串联,依托新成立1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环县湖羊养殖“331+”发展模式,带动群众扩大舍饲养殖规模;面上开花,引导散户继续养殖本地滩羊,力争每户存栏量达到30—50只。草产业主要保持和稳定大燕麦草种植面积,引导群众精细化种植紫花苜蓿,积极稳定推动青贮玉米饲料,保持科学合理的肉饲比。粮产业主要发展小杂粮、马铃薯等农作物,小杂粮重点推广市场认可度高的荞麦、胡麻、小米等经济作物,抓好品种改良、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马铃薯主要引进适合本地的陇薯9号等新品种,指导群众推广起垄覆膜和机械化耕作,提高亩均产量。
把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改善种养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双管齐下,实现产业扶贫“弯道超车”。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用好外部资源。已经引进正大集团、伟赫乳业、德华公司等大型企业,发展方向主要是奶山羊、生猪、湖羊,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不同方面,要坚持“放水养鱼”,重点在政策、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另一方面,依托乡土能人,推广合作社经营。通过政策引导,坚持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把省里分配给贫困农户2万元的产业资金整合起来,以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投入合作社,把七零八散的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聚合起来,做到群众入社入股全覆盖,发挥“虹吸”效应,把群众牢牢聚集在产业链上,不断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供求关系受市场运行规律支配,必须遵循和顺应规律,实现种养殖生产效益最大化。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紧盯消费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精细化程度,坚持“把草当粮种、把羊当人养”。在种植业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确定种类和规模,合理选择高产创收的品种,适度集中连片耕种,在扩大种植规模和改善杂粮品质上形成优势。养殖业要综合考虑养殖成本、技术保障、疫情防治、销售效益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市场引导和行情预判,适度控制经营规模,防止一哄而起、一“灾”而损。二是做好全产业链经营。紧盯生产和销售两个终端,确保各个环节经营畅通,保证农民有收入,企业有效益。小杂粮生产依托环县引进的特色小杂粮加工厂进行订单种植,马铃薯种植立足向宁夏固原、中卫等周边粉条加工企业供货,滩羊养殖面向周边民族地区肉羊需求量大的餐饮企业供货,湖羊养殖向环县中盛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定点供货,奶山羊鲜奶为新建的环县伟赫18万t乳制品加工厂提供奶源,生猪养殖按照正大集团品牌连锁店要求按需生产,通过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就地就近商品化,无障碍销售。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准确把握消费群体对高品质、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心理,迎合中高端市场对营养健康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需要,引导群众合理选择种养殖品种,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让毛井羊羔肉、小杂粮等农副产品通过电商、众筹等渠道走出去,提高商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让贫困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贴上商标认证的标签。
一是引导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持良种良法并重,在良种方面,改变过去“自留老种、代代相传”的习惯,引进投放优质小杂粮、马铃薯、饲草、玉米等籽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良法方面,对耕地土壤进行测土配方,科学适量施肥,推广机械化耕作,引导每户群众每年集中种植3—5类农作物,实行分年分区休耕轮作。二是引导增加养殖科技含量。对本地已成规模的奶山羊、滩羊、生猪等养殖种类,按照各自行业标准要求,实施标准化喂养,同步委托社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防疫服务,实现防疫基础保障全覆盖。同时,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风险防控基金,为羊只、猪仔购买保险,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三是引导科技服务有效覆盖。组建一支流动的科技服务队伍,不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举办讲座,柔性引进高级农业研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时进行面上宏观指导,输送科学高效的田间种植和科学养殖理念。以镇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人员为主体、以各村“土专家、田秀才”为补充,组建一支农业技术服务队,在春种夏护秋收的关键节点轮流到各村开展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党建强则产业兴,人心聚则要素活,脱贫攻坚需要一户一户开展“点滴式”扶贫,更需要通过党组织推动形成产业强村的“源泉式”脱贫。一是镇村党组织做好先行谋划。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好在脱贫攻坚、引领发展、凝聚人心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承担起推动“三变”改革、动员组织群众、产业富民强村的职责,带头谋划好羊怎么养、草怎么种、粮怎么卖,分村连片做好产业区块规划,分类确定贫困户脱贫增收措施,确保“一村一业”有方向,“一户一策”落得实。二是坚持党建和产业相融互促。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党组织设置,拓宽党组织覆盖面,以同一产业为纽带,在龙头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在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功能型党组织,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创新党员教育管理途径,注重将产业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产业链上落实党建标准化的各项要求,按照从事产业性质分类组织开展致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以作价入股、整体租赁、资金合作、统筹提留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积累。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党组织要在落实惠农政策、带动群众增收、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运用好村组广播站、村民理事会、农民夜校等,加强产业扶贫政策宣传和村组事务有效治理,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自我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