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春
甘肃省酒泉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甘肃 酒泉 735000
酒泉市是典型的戈壁绿洲城市,境内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是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发展戈壁农业的区域。光热资源独特、日照时间长、土地积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空气干燥,祁连雪山提供了纯净、充沛、无污染的雪水,具备生产较高品质戈壁农业农产品的自然条件。[1]近年来,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河西戈壁农业发展意见》和酒泉市《关于加快发展戈壁农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成功利用秸秆、菌渣、农家肥等农副资源废弃物培育筛选出9个无土栽培基质配方,推进戈壁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设施建设,引导合作社和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在戈壁不适宜耕作的闲置土地上培植绿色、无污染、有机的蔬菜、特色瓜果、畜禽养殖产业,形成了近2.79万亩的戈壁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自2000年探索发展戈壁农业以来,酒泉市已经建成了肃州区银达、总寨、玉门兴顺等10多个戈壁农业产业园区。[1]截至2017年底,全市蔬菜面积65.1万亩(大田45.8万亩、钢架12.1万亩、日光温室7.2万亩),年产233万t;特色经济林80万亩(主要是枸杞、葡萄、红枣),年产33万t;肉牛饲养量26.83万头,年出栏12万头;肉羊饲养量675.28万只,年出栏308.23万只。[1]
戈壁农业主要生产辣椒、黄瓜、西红柿、西瓜、葡萄、食用菌等反季节瓜果蔬菜,每年每亩平均能够实现纯收入2.6万元至3.2万元,相对传统日光温室,效益高出31%,是传统种植的11倍。发展戈壁农业在解决了传统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作物生产的用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有限耕地,更激活了建材、农资以及劳动力市场,拉动了农村物流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富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戈壁农业打工的农民,每天的劳务收入在100-130元,年纯收入最高的有4.7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
全市戈壁农业园区普遍配套自动卷帘、节水滴灌、二氧化碳发生器、多功能数据采集器、智能化控制系统等高端设施设备,广泛普及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熊蜂授粉等10余项戈壁农业蔬菜生产技术,全部应用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特别是全面推广应用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以来,农废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每座温室可转化利用秸秆、牛粪、鸡粪、菌渣等农废资源40方,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戈壁农业主要是机基质栽培,不但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而且病虫害也明显减少。温室内湿度由以前的61%-72%降低到如今的41%-52%,形成了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滋生蔓延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病变,如土传性辣椒疫病、黄瓜枯萎病等得到彻底遏制,蔬菜果实条形整齐、色泽鲜艳、风味纯正,质量、品质明显优于土质栽培,属于绿色有机产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9%以上,深受市场青睐。
目前,全市发展加工销售流通企业131家、专业合作示范社237家;建成包括巨龙、大敦煌等一批仓储和冷链物流企业33家、保鲜储藏库容43万吨;巨龙农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电商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商服务站运营网建成运行,为销售戈壁农业农产品创造了发展条件。[1]
戈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化,才能保证基础设施投入的有效利用、现代物质装备的充分投入和高效综合技术模式的全面应用。目前全市戈壁农业比较集中分布在各个产业园中,300亩以上的有20个,面积约1.2万亩,其中3 000亩以上的戈壁农业产业园有4个,其他分布在300亩以下的点或片上。戈壁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自动卷帘等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相应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储运、冷链、物流等农业企业、相当数量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和配套建设水电路林基础设施等软、硬件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规模化程度总体上比较低。[2]
一是戈壁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社少、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带动能力有限。二是从事农村劳动的农民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较弱,农户获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信息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三是标准化设施建造技术推广不够,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小,“三品一标”蔬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受制于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低和设施种植规模小等因素,全市95%以上为分散式生产,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少,市场份额占有量小,与市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强烈需求不匹配,无法适应蔬菜流通鲜销方式,难以形成规模集群发展效应。
随着戈壁农业园区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相关的产业链发展相对落后。一是经销体系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协会服务滞后,流通环节监管不到位。二是信息渠道不够顺畅,一些农户对市场需求动态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不少农户从种植之初,就埋下了隐患,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三是是冷链服务相对不足,戈壁农业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为主,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等设施短缺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短板,已建成的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中,有冷藏保鲜库的只有2个,产业链条“短、细、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当地劳务输出需求量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农民年龄多为40岁以上,致使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从事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较弱,创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低,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不高,影响产业升级。
针对全市戈壁农业规模化程度亟需增强的问题,一是成立戈壁农业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明确戈壁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保证产业规划顺利进行。二是做好政策扶持,坚持“政府规划建园、农户业主入园、集中整合资源、统一配套设施”原则,加大戈壁农业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先协调审批土地,优先办理水电手续,优先倾斜资金投入,优先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四个优先”扶持政策力度。三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突出政府指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政策措施,改革投融资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挥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经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投入格局。四是加强评估督查,健全完善各县市戈壁农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实行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等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开展观摩点评,实行严格问责。五是重视宣传引导,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戈壁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全市戈壁农业的社会认知和产业影响力。
在戈壁上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国内尚无成熟模式可供借鉴,加之对科技服务有非常高的要求。要把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技术引领、借智发展,加强与院校合作、引进人才,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戈壁农业发展的“智库”,加强规划、指导、培训,从温室建造、品种选育、质量保证、智能技术等环节进行服务,从而提升戈壁农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
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吸引涉农企业、种植大户进驻园区,着力壮大相关联的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社。打造以西部农业、敦煌百佳等为主的戈壁农业加工销售流通企业,以巨龙物流港、春光市场为主的仓储保鲜和鲜蔬批发企业,肃州区银达陇塬,玉门市柳湖兴柳等戈壁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祁连雪润”、“陆丰”、“戈壁绿丰”等产品品牌,构建“育苗、栽培、生产、物流、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3]
把戈壁农业列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探索新经验、新理念、新模式,推进戈壁农业创新发展。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形成全力。同时,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变为股民,以劳务、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和投入资金将折价入股,具体量化到农户,推动“三变”模式发展,实现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转变,为农民更好地分享戈壁农业成果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一是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经营活动。二是抢抓酒泉市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建设机遇,通过“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突出戈壁主题特色,打造以酒泉龙德盛农庄、金塔县王子庄田园文化产业园、玉门月亮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金塔县金塔镇红光村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三是做到戈壁农业开发利用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开发、草原保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林权保护等大政方针相一致,实现对戈壁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