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川
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甘肃 临洮 73050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我们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区别与另一个国家的本质符号,带有中国元素的一些标志产物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从思想来看,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做人的准则;文化来看,方块字的构成、经史子集的庞杂、书法艺术的演变无不可圈可点;还有戏曲评弹、服饰演变等等。然而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又如何呢?笔者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
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现状是: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外国人热衷于汉语的学习与研究,他们不仅学习汉语的日常交流用语,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日本,他们对中国茶道文化的研究、对插花艺术的钻研,对中国经典国学篇目的学习与继承,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人自身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外国人以“晒”中国口技、说相声、戏曲表演作为特长。外国人的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反过来也极大刺激了我们许多中国人,使大家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审视、发掘被我们遗弃的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呼吁广大民众关注、挽救传统文化,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如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注重调整节假日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地方政府大力弘扬这些节日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活动,清明节祭扫活动,中秋节拜月活动,重阳节敬老及登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得我们中国后辈子孙更加敬畏自然、敬畏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根据近期笔者所作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虽然显示出我国民众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欠缺,但人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财富流失,造成了我们中国公民精神上的暂时“缺氧”,笔者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革命先驱打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大旗,这在当时是有非常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过度摒弃与反对却对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们,在思想上独立意识崛起、个人思想占了本位,传统思想被抛之脑后。当时学校课程的开设也是非常单一、教材的选择也严重有局限,何况时代使然,多数人也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没有接受到学校正规的教育。我们现在的老年一代,曾经受苦受穷,教育条件也是十分有限,因此,精神上的贫瘠才是影响下一代素质提升的重要瓶颈。当年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林徽因等无数作家、诗人博览群书,并以他们深情的笔触讴歌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为了保护中国传统建筑不被文革破坏更是呕心沥血。遗憾的是人民大众缺失了这种文化传承意识,这种传统文化继承上的断层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它造成了至少两代人在文化素养及精神上悲哀的缺失。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深入发展,大量80后、90后直接、间接地接触外来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淡化了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甚至部分年轻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人仍沉浸在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喜爱之中,如喜欢外国饮食、盲目效仿国外一些做法、崇尚过“洋节”等,对本民族文化持漠视态度,没有中华文化危机感,这种认知现状就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代发展到今天,已为人父母的80后及部分90后,才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同时,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积极学习、钻研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子女的培养上,也开始注意孩子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大潮中,中国国民普遍出现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奋斗目标”,为了提高生活的物质质量,片面追求金钱及物质的收益,在这过程显然就缺失了一份传统民族精神,比如爱国、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等传统民族精神。这种片面追求物质改变的现状,忽视了自身精神思想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并导致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复存在。笔者强烈呼吁,我们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追求、遵守中华几千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基本习俗,才是对古人智慧的尊重,也是人类前进道路上最好的愿景。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催生了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漫长而持之以恒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校而言,追求高成绩、追求高升学率是他们既得而现实的目标。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部分中小学学校来说,仅仅是空喊口号,徒有虚名。中国当代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非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中小学学生素质的提升、能力的更新必须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人的一线阵地——学校,必须要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我们的学校要将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就要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化养分,去熏陶、去浸润。只有学校高度重视,并且去倡导、实践了,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才完成了提升新一代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势严峻,但笔者认为前景可喜。尤其是在教育部的引导及决策下,中小学学校语文课本加大了古诗文的阅读及背诵量,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形式不一的活动来宣传、挽救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精神瑰宝。除了学校,社会更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各部门也应该大力开展民风、民俗活动,国家还要注重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得人人都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