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T式教学模式下“动植物标本制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01-06 11:59:51余丽芸刘昕旸臧忠婧王桂华肖翠红
农产品加工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云班叶脉动植物

刘 哲,余丽芸,刘昕旸,臧忠婧,王桂华,肖翠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0 引言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一些新常态,MIT(移动交互式教学,Mobile interactive teaching)新趋势的出现,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动植物标本制作”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MIT”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手机进入课堂,使得互联网教学穿插于课堂[1],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授大量信息,从而推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在“MIT”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及理念。探讨了“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移动交互式教学下的动植物标本制作教学模式与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介绍如下。

1 建立“MIT”模式

根据“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特点,围绕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生命科学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班。教师可以听取专家意见,通过信息化引导完善教学模式,使之示范教学等更趋于科学化,引导学生探究大量的新信息[2]。通过研究建立“MIT”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机构的调整和完善,并为其他专业及相关学科提供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

“MIT”模式操作需要在移动网络或无线网络的环境下进行蓝墨云班课等软件。另外,利用云班课实施的“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教学过程更依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MIT”教学改革,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现实。将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工具的结合应用下去,这些继续探索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的方法,为“MIT”教学模式在“动植物标本制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 “MIT”模式教学途径与“动植物标本制作”的课程设计

教师与学生下载并安装云班课APP进行注册,教师创建一个“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班课,使用邀请码请学生加入班课,学生在班课中可以查阅资源、参与活动、被教师点赞等[3]。教师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课程相关的资源,如动画、课件和标本制作作品等。教师也可以在活动选项中,布置任务、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为课上的小组重组节省了时间。引导学生,使手机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业提供出路。

教师在蓝墨云中上传“动植物标本制作”的相关资源及学习任务。上传的资源可以包括课程需要的图片、动画等。通过班课发出通知,提出任务要求,同时发布课堂习题等。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学习案例等,利用好手机,使学生从手机中吸取营养,并且增强互动。

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中的资源与动画,学习昆虫针插标本制作、蟾蜍骨骼标本制作、植物叶脉标本制作等内容,提高了标本制作的效率,引申了标本制作的艺术元素,而且融合了时代潮流,学生更易接受。以“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教学的植物叶脉标本艺术作品为例,看“MIT”模式在课中的教学实施。采用“MIT”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在标本制作的效率、学习兴趣、接受问题能力、实验思维能力的交流与探讨、创新意识情况都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划分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并提交任务结果。学生小组采用互评或教师点评,对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APP中的添加活动,创建学生讨论活动,或讨论制作漂亮的叶脉干花,叶片标本的制作流程等。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APP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且可以做出评价。教师创建小组任务详情,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实际操作相应训练。例如,学生设计实践一下精美的叶脉标本。各个小组可以在网上找到“高明的”制作方法。应该如何设计选材、加工和染色等。各小组可以选用不同制作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在网上平台讨论。例如,煮制法制作叶脉标本时,选择叶脉粗壮、细密、叶肉较厚的叶片备用。用一只烧杯盛清水200 mL,水中加入碳酸钠5 g、氢氧化钠7 g,在火上加热。煮沸后把叶片投入杯中,大约煮沸10 min。在此过程中,要用镊子轻轻摆动叶片,使叶片均匀地受到腐蚀。煮好后将叶片夹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用软毛牙刷刷去叶片中叶脉以外的部分,露出叶脉,然后放入漂白液内漂白。漂白后,可根据需要将叶脉标本染成各种颜色[4]。

实施“MIT”模式课堂,教师可以把班课资源中的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剖析,此过程为教育的关键点。课堂很多活动可以通过云班课开展,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运用新建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学生递交的结果了解学习情况,教师针对性地讲解知识重难点;一键签到节省了教师点名时间;讨论答疑突破了时空间的限制,师生可以随时交流知识。实施“MIT”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

学生可以在“云班课”中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并进行课前预习。在网上带教师学生观看“干制标本馆”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这样的干制标本可以如何进行科学的制作呢?学生可以用手机拍摄自己完成的干制标本制作实物,学生也可以上传标本到云班课中的“资源”。通过云班课实施实验课程“动植物标本制作”的“MIT”模式教学,学生云班课体验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获取云班课的“经验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云班课帮助教师“动植物标本制作”的“MIT”模式教学,记录教学的过程,可以形成一份教学报告,客观地反映教学的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干制标本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艺,实验课程接触到植物保色浸制标本上百种。每件标本都需要基础生物学科知识、基本标本技能及美术素养相支撑。经过严格制作,保持了动植物的完整性并体现该种生物的生态习性。学生好的作品直接就可以在校园拍卖,直接带来课程的经济成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标本,学生会积极地发现身边的美,最后将学习运用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装点空间、美化生活,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在亲身生活中领会美好,了解化学和物理及生物各学科的共通和相异之处,从而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5]。运用化学的手段对树叶进行加工处理,去除叶肉,留下叶脉,产生特殊的美感。将各学科知识相综合,用绘图、拼贴、平面、立体美术构成等手段和形式来表现标本的美。通过对标本、叶脉书签及相关艺术图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在欣赏过程中讨论作品的表现形式、主题、材料与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及创业能力[5]。一次实践实验课,虽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教师不能放手不管或袖手旁观,而要以“参与者”与“顾问”的双重身份参与。

总之,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MIT”模式结合应用到“动植物标本制作”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中广泛的资源,根据当前我国教学体制,探索出一种适合学校生命科学本科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农业院校生物专业课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云班叶脉动植物
动植物新视界
最美叶脉
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分析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形成性评价驱动的高职大学英语“云班+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基于云班课的SPBT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有趣的动植物
基于云班课的移动学习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电子制作(2017年10期)2017-04-18 07: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