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栋,石 瑜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宜兴埠北300402)
猪病发生后,兽医首先需要依据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特征等证据对发生的猪病进行初步诊断,从而提出下一步诊治方向。 当前,在非洲猪瘟(African Sween fever,ASF)防控中,实验室诊断是最终确诊依据, 但仍存在一个问题:在发病现场,兽医需要对ASF 临床疑似病例和其它猪病进行鉴别诊断,此时,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外,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以为实验室确诊提供有力佐证,从而制定针对病种的可行性防治方案。 在此,笔者就ASF 和其它猪病在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上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总结。
1.1.1 突然死亡。 个别猪突然死亡,濒死前或死后鼻腔中可能会流出不易凝固的血液。
1.1.2 体温升高。 病猪少食、厌食的猪只直肠温度升高到39.5℃~42℃间, 多数情况下在40±0.5℃间。误诊情况下,注射抗生素+退热性药物、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如板兰根)后,体温会短时下降到39.5°左右甚至接近正常体温范围,且感染猪群食欲接近正常, 但2~3 天后病势将急转而下,出现体温再度升高到39.5°C 以上、少食或不食等,无有效药物治疗,最终死亡。
1.1.3 神经症状。 共济失调、后躯麻痹等症状。
1.1.4 呕吐。 部分猪呕吐,多见于种猪尤其产房母猪,病程稍长者呕吐物气味恶臭。
1.1.5 出血性胃肠炎。 可见病猪排淡红、粉红色或黑色血便; 个别病猪表现出胃肠道剧烈疼痛症状,如倒地、打滚、强行直行、以头抵墙等,而后排出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的稀便。
1.1.6 皮肤、皮下瘀血或出血。 突然死亡猪皮肤无明显异常变化;病程稍长时病(死)猪皮肤呈大片紫红色,以头、颈、背、腹部等处明显;毛囊出血;皮下隐约可见圆形芝麻粒到黄豆粒大小的紫癜。
1.1.7 天然孔出血。病猪前后鼻腔喷出或流有血液的泡沬性物质(与死亡前后的心力衰竭、体位变化、胸腔压力变化等因素有关);死后口腔流出带有血液的泡沬物质;生前或死后肛门外粘有带血的粪便。
1.1.8 流产、难产。怀孕母猪流产;母猪产前或生产过程中厌食、生产无力,产程延长、仔猪不能顺利产出;时见生产过程中死亡现象。
1.2.1 全身组织脏器的出血性倾向。 ASFV 导致的组织脏器出血倾向无处不在,依剖检次序可见全身组织脏器的广泛性出血包括:毛囊、骨骼肌、淋巴结、胃肠道浆膜和黏膜、脾脏、肾脏、膀胱浆膜和黏膜、心脏、生殖道等组织脏器的出血倾向。 此外,在毛细血管丰富的组织,还可见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所致后发生的渗出液过多,最终形成胶冻样物质的病变;时见关节囊及其附近组织出血。
其中特征性病变有:骨骼肌特征病变是沿肌纤维走向弥漫性呈点、斑状的出血;全身淋巴结病变是肿大呈红或黑紫色如血凝块状、切面多汁呈黑紫色或大理石状的严重出血;胃及肠道浆膜病变是点(斑)状弥漫性的出血,典型肠道浆膜病变是沿肠道纵向 (也是沿毛细血管最终分布走向)的不连续线状出血;胃和小肠黏膜的弥漫性出血; 脾脏时有比芝麻粒稍小的圆形出血点;肾脏病变是肿大红色或紫色、从针尖到芝麻粒大小的出血点;心房外膜或内膜病变是呈弥漫性或点(斑)状的出血;心室肌外膜病变是点(斑)状的出血;心室肌内膜病变是有红色或黑紫色成片的出血区;子宫黏膜弥漫性出血;肾周、胃大弯浆膜附近系膜、胰腺、肠系膜等组织存在无色或血色透明的胶冻样物质;关节囊及其附近组织存在血色渗出物甚至血凝块。
1.2.2 胃肠道黏膜脱落。在黏膜出血的同时伴有黏膜脱落,胃内容物恶臭,肠内容物呈淡红、粉红或黑色。
1.2.3 脾脏黑紫色肿胀、体积增大、质软脆易碎,时有出血。
鉴别诊断ASF 时,与特征性症状或病理变化相关联的猪病或致病因素如下:
2.1.1 关于“突然死亡”的鉴别病种。突然死亡或病程较短即发生死亡的情况, 还应考虑的病种有:口蹄疫(心肌出血型或心肌炎型)、急性猪丹毒、哺乳仔猪急性伪狂犬病、某些病原体对新生仔猪严重的先天性感染、 新生仔猪流行性腹泻初期、败血型或心内膜炎型链球菌病、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急性副嗜血杆菌病、急性猪流感、中毒(如毒死苍蝇中毒、毒性气体中毒、替米考星中毒、补铁剂中毒)、急性内出血(如肝脏或脾脏破裂)。
2.1.2 关于“鼻腔流血”的鉴别病种。应考虑的病种有:口蹄疫(心肌炎型)、猪丹毒、萎缩性鼻炎、败血型或心内膜炎型链球菌病、 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流感、其它败血性疫病。
2.1.3 关于“稀便带血” 的鉴别病种。 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出血性胃溃疡、血痢或致病螺旋体性肠炎、急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急性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流行性腹泻(见于哺乳仔猪)、红痢(少见)、炭疽(少见)、肠扭转。
2.1.4 关于“神经症状”的鉴别病种。应考虑的病种主要有: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等。
2.1.5 关于“呕吐”的鉴别病种。 应考虑的病种有:一次性摄入食料过多、 胃内异物 (多见于泔水猪)、食道-胃贲门交界处过度角质化、幽门-12指肠溃疡、呕吐毒素中毒、引起干咳的咽炎或呼吸道病(如气喘病)、发热性疾病(如猪流感、蓝耳病、细菌性肺炎等)、仔猪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去势后短期疼痛性反射、异嗜癖(如胃内毛球)、蛔虫感染(蛔虫逆行入胃情况下)、中毒(如驱蚊药中毒)。
2.1.6 关于“急性腹部疼痛”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肠扭转、子宫扭转、难产、中毒(如农药或驱杀蚊蝇药中毒)。
2.1.7 关于“皮肤、皮下瘀血或出血” 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猪瘟、附红体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如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头孢类药物中毒(致肝损伤)、蓝耳病、细菌性肺炎、颈部肌肉注射感染及坏死。
2.1.8 关于“流产”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乙脑、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霉菌毒素中毒(尤其是玉米赤霉稀醇中毒)、精子活力低、精液污染、外力打击。
2.1.9 关于“无力性难产”的鉴别病种。应考虑的病种有:母猪伪狂犬病、营养不良、体能差、产程过长、肥胖、胎猪个体大、子宫扭转、子宫内膜炎等。
2.2.1 关于“全身性出血倾向”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猪瘟、细菌性败血症、新生仔猪伪狂犬病、急性肝脏损伤(如头孢类药物中毒)、中毒(如华法令中毒)。
2.2.2 关于“毛囊出血”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猪瘟、附红体病、牛黏膜性腹泻病毒感染、急性肝损伤(如头孢类药物中毒)、颈部肌肉注射感染及坏死。
2.2.3 关于“骨骼肌出血”的鉴别病种。 多见于猪瘟。
2.2.4 关于“全身性淋巴结出血”的鉴别病种。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细菌性败血症(如链球菌病)、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及其继发症、颈部肌肉注射感染及坏死。
2.2.5 关于“脾脏肿大、柔软、质脆易碎”的鉴别病种。 应依次考虑的病种有:猪丹毒、猪附红体病、仔猪副伤寒、肝脏或脾脏慢性出血、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多病因混合感染(如药物中毒+颈部肌肉感染及坏死+其它疾病)。
2.2.6 关于“胃及肠道浆膜、黏膜出血” 的鉴别病种。 应考虑的病种有:猪丹毒、胃溃疡(如应激综合征、饮用冰凉水等)、血痢及其它致病螺旋体性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霉素感染及毒素中毒、仔猪流行性腹泻、肠扭转、红痢(少见)。
2.2.7 关于“心脏出血”的鉴别病种。应考虑的病种有:口蹄疫(心肌出血型)、猪丹毒(心室内常有血栓形成)、急性链球菌病(多见有心房出血)、仔猪伪狂犬病、胎猪或仔猪乙脑、其它急性型疫病(如炭疽)、中毒(如替米考星中毒)。
2.2.8 关于“肾脏出血”病变。 应考虑的病种有:猪瘟(实质针尖大小出血点)、猪丹毒(急性期大红肾)、链球菌病(急性期肿大、弥漫性出血点)、伪狂犬病(实质针尖大小出血点)、牛黏膜性腹泻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肿大及弥漫性充血、出血)。
2.2.9 关于“胶冻样物质”的鉴别病种。应考虑的病种有水肿病(多拌有腹泻症状)、新生仔猪伪狂犬病、艰难梭菌性肠炎。
2.2.10 关于“关节肿胀出血”的鉴别病种。 应考虑的病种有链球菌性关节炎、副嗜血杆菌性关节炎。
在ASF 临床诊断中,兽医人员应对相关病种进行鉴别诊断, 并考虑多病种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如在某些急性死亡病例,可能存在如伪狂犬病合并ASF、免疫应激合并ASF 的情况,此时,应及时发生ASF 进行处置。
尽管ASF 的确诊需要国家实验室诊断依据,但ASF 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变仍然是取得诊断证据的不可或缺环节。 现场诊断中,兽医人员依据猪群某种特征性症状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及时为现场疫病防控提供较快速的猪病防治方向,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性诊断(如给予抗菌素、疫苗紧急免疫)也是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在排除ASF 前提下,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制定针对病种的防治方案。 在此,提醒现场兽医人员的是:在病死猪诊断过程中,应极大限度地降低ASFV 散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