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明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畜牧兽医局飞云工作站,744307)
猪气喘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病的主要特征是咳嗽和气喘。 病变常常只限于肺,而以心叶及尖叶最为常见。
本病主要由猪肺疫支原体引起,存在于猪的肺和呼吸道分泌物中。 病原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排出体外后,其生存时间不超过36h,在碱溶液中25 分钟死亡。 本病只限于猎,其它家畜不易感。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很多地区,大多是由于引入病猪和隐性病者, 又未经严格的检疫,从而引起本病的爆发。 健康猪得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
饲养管理不良,猪只拥挤,母猪怀孕、分娩、哺乳,圈舍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或阴雨连绵,猪只感冒以及其他原因使猪只抵抗力降低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从冬春寒冷潮湿季节发生较为严重。 病区,通常是在短时期内多数猪同时发病,并往往从怀孕后期的母猪、哺乳母猪或小猪中开始,病程急,死亡率较高。 经常发病的地区,主要是呈慢性经过,大多是小猪发病,其他年龄的猪发生较少,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骤变时,常引起大批死亡,而加强饲养管理往往能够耐过而自愈。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12d 或更长一些。 临床症状比较特殊,在疫区可常常作诊断的依据。 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 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2.2.1 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 呼吸增快,行腹式呼吸。食欲下降,伴有咳嫩或打喷嚏。休温在40℃以下,个别达40℃以上的,有结膜炎及鼻漏。日见消瘦,被毛粗乱,常由于窒息而死,病程在6-8d 之间。
2.2.2 亚急性:病状和急性者相似,但发生较缓,死亡率较低,不死的常转为慢性。
2.2.3 慢性:病猪消瘦。 鼻漏由粘性转为脓性(多见于10-20kg 的小猪),有连续性、间呈痉挛性咳嗽。呼吸加快,颈伸直,背拱起,静卧时两肘着地。 食欲仍然良好,体温在38.5-40℃之间,偶尔上升至40.5℃。 疾病的严重程度视饲养管理条件及天气变化情况而不同。
单纯性的喘气病,病理变化只限于肺。 剖开胸腔时,几乎见全肺显著膨大,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呈现融合性的支气管炎,其中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而膈叶的病变则多集中于其前下缘。 病变部与正常部的界限明显,呈淡灰乳色或灰黄色,硬度增加,外观似胰脏样。 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隆突,多汁、呈黄白色。
本病有时可能与肺疫相混淆,特别在流行初期仅出现个别病例时,尤应注意鉴别诊断。 猪肺疫体温高41℃左右,有败血症的表现,死亡快,剖检见大叶肺炎和胸膜炎。
4.1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给易消化的青饲料或发酵饲料。 避免猪只拥挤,猪圈保持干燥、清洁、通风,勤垫圈,避免阴湿。 寒冷季节注意猪圈保温,多加垫草,防止冷风侵袭。同时做好定期消毒。猪场尽量自繁自养,不得将病猪引进场内。
4.2 搞好治疗及隔离。 猪舍及用具应进行消毒。患病母猪所生仔猪, 在断乳后经检查正常的,可以在隔离条件下,单独培育。 有人工哺乳条件的,可于吃初乳3-5d 后即行隔离,单独培育。
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 但各种方法的疗效,与病情轻重、猪只抵抗力、饲养管理及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5.1 抗菌素疗法 早期足量使用土霉素或金霉素,每日按每公斤体重30-40mg(第一次用倍量),肌肉注射,每天1-2 次,连续注射5-7d 为一个疗程。 必要时可再治一个疗程。
5.2 中药疗法 以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宣肺平喘为治则。
5.2.1 处方一:
胆南星20g、苏子15g、天仙子20g、五味子15g、 牙皂15g、 甘草20g,混合研末, 每包15g,15-30kg 的猪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一包。混糠麸撒于猪食表面,边喂、边撒,令其自行吞食。6d 为一疗程,如一疗程不愈,间隔2d 后开始第二疗程。 此方适宜治早期还有一定食欲的病猪。
5.2.2 处方二:
麻黄15g、杏仁20g、桂枝15g、芍药20g、甘草15g、细辛12g、五味子15g、半夏30g、干姜15g,研未,混于饲料中投服,剂量按体重25kg 以下的病猪,每天75g,10d 一个疗程,每两个五天之间停药3d,一般治疗两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