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颖 李逸潇 刘 琴 王利莹 郭宇鑫 张涛静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7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糖尿病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临床常表现为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1]。目前西医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而近年来中医中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中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特点,逐步突出其优势所在。
中医学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病名,现代研究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消渴病痹证”“消渴病痿证”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消渴病导致的并发症早有认识,《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较为复杂,多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导致气阴损伤,经脉失其濡润,不荣则痛,或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血行瘀滞,不通亦痛,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病位涉及络脉、脾、肾、肝、心、肺等[2]。
吕仁和教授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观察到正虚的症状比较稳定,邪实的症状较易改变,提出了“以正虚定证型,以邪实定证候”的思路,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加以归属[3-4]。将本虚分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精亏髓乏4 个证型,将标实分为肺胃燥热、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胃肠积滞、瘀血阻滞、痰湿阻滞、湿热下注、肝胆湿热8 个证候,临床易学好用,疗效十分显著。方家选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是气虚、阴虚、阳虚,病理基础是血瘀、痰湿、瘀血阻络,并按各证型详细阐明其病机,按分型辨证论治,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指导思想,临床收到满意效果[5]。崔云竹教授认为阳气亏虚、瘀血内阻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益气温阳为基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疗效满意[6]。张文风认为本病虚实夹杂,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兼以治本,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益气生津滋阴为辅,祛陈留新,使脉络通,气血畅,脏腑舒,则诸证自除,疗效显著[7]。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曾提出“浊毒”理论学说。李教授认为,在中医理论的表述里,浊与湿同为邪气,湿聚成浊,湿为浊之源,浊为湿邪之甚,毒作为病邪而内侵,继而引发身体病痛[8]。同时早有医家提出浊毒是糖尿病产生慢性并发症的核心病机[9]。王珏等[10]基于李佃贵教授创立的“浊毒学说”,认为浊毒内蕴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在解毒化浊的同时,也侧重本虚标实的特点,从而达到毒已解、浊已化的目的,疗效大有裨益;本课题组[11-14]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解独到,现有病案1 例详细介绍如下:
董某,男,57 岁,主诉:双下肢及足部麻凉3 年余。病史:患者既往明确诊断2 型糖尿病病史10 余年,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尚可。3 年余前患者出现双下肢及足部麻木、发凉,时有针刺感。既往就诊经历:2016 年5 月~2017 年7 月多次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风湿科,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消渴病痹痿,治以补肝肾强筋骨、祛湿活血通络。处方:独活、桑寄生、川牛膝、防己、苏木、地龙、全蝎、蜈蚣、丝瓜络、鸡血藤、当归、桑枝、苍术、关黄柏、郁金,7 剂,水煎分2 次服。后曾多次就诊,前方加减延胡索、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木瓜舒筋活络,徐长卿、刘寄奴、海桐皮祛风通络止痛;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等藤类药;地龙、穿山龙、土鳖虫等虫类药;生薏苡仁、白扁豆、白术、茯苓、泽泻、红景天等健脾利水祛湿之品等,患者仍觉效果改善均不明显。2017 年8 月起就诊于我院周围血管科,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服中药21 剂,症状改善仍不明显。内分泌就诊经历:2017 年9 月19 日前往我院内分泌科笔者专家门诊初诊,患者颜面部油腻,形体适中,诉双手小指刺痛,双下肢及足部麻木,感寒甚,自觉脚底有凉气上窜,时有针刺感,口干不欲饮,周身乏力,自汗出,手心热,大便质稀不成形,易怒,纳眠可。舌脉:舌淡暗苔黄厚腻,脉弦滑。近期血糖控制在空腹8~9 mmol/L,餐后2 h 10 mmol/L左右。既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史。吸烟史40 余年,约10 余支/d;饮酒史30 余年,50 度白酒约5 两/d。查体:体重指数26.13 kg/m2,双足肤温减低,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足针刺觉、温度觉、震动觉阳性,10 g 尼龙丝试验(+),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消渴病痹痿,湿热内蕴证。治法以清热除湿为主,配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处方:内服方:柴胡8 g、枳壳10 g、赤芍15 g、黄芩20 g、黄连6 g、葛根40 g、天花粉20 g、苍术12 g、关黄柏20 g、牛膝20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水蛭6 g、郁金20 g、茵陈20 g、蒲公英45 g、甘草6 g,共14 剂,水煎早晚分服。外用中药浴足方:红花15 g、桂枝15 g、鸡血藤15 g、海风藤15 g、络石藤15 g、马齿苋20 g、天山雪莲3 g、白芷15 g、泽泻15 g、连翘20 g、大黄20 g、关黄柏20 g、苏木20 g、猫爪草15 g、枯草10 g、骨草15 g,共4 剂,水煎2000~3000 mL,38℃恒温浴足30 min,日1 次。并嘱患者低脂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忌食辛辣,戒烟限酒,调畅情志,严格控制血糖,规律锻炼,穿鞋袜宜宽松,浴足水温不宜过高,注意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的发生。
复诊经历:2017 年10 月2 日:患者服药后血糖维持稳定,脚部寒感略减轻,大便仍不成形,仍觉手足畏寒,纳眠可,舌红苔黄腻,脉弦。前方基础上减水蛭、茵陈,伸筋草、透骨草加量至20 g,加用陈皮10 g、竹茹10 g、浙贝母10 g、羌活6 g,14 剂。外用泡洗方不变。2017 年10 月16 日:脚底畏寒较前减轻,现觉酸麻、感觉异常,偶有手指及下肢疼痛,矢气多,情绪可,大便日2 次,不成形,舌红苔黄腻,脉弦右细。前方基础上去浙贝母、陈皮,赤芍改白芍15 g,加生白术20 g、广金钱草30 g、全蝎6 g,苍术加量至15 g,14 剂。外用泡洗方不变。2017 年10 月30 日:近2 周感觉明显好转,血糖控制可,脚底仍凉,肿胀感,脚心麻转移到脚掌,大便已成形。舌红苔黄厚腻,脉弦右尺浮。黄芪减量至30 g、浮小麦45 g、赤芍15 g、鸡血藤20 g,14 剂。外用泡洗方不变。2017 年11 月13 日:患者自觉上身热下身寒,出汗后觉舒,下肢酸麻明显好转,脚底发凉,纳眠可,大便可,乏力明显减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前方去黄芪、浮小麦、木瓜、蒲公英、鸡血藤、全蝎,加竹茹10 g、清半夏9 g、茯苓20 g、狗脊15 g、防风6 g、白鲜皮10 g,14 剂。外用泡洗方不变。2017 年11月27 日:诸症较前皆减,自觉口中生津,足侧面气泡感消失,仍有脚底部不适,双手、双足麻凉好转,纳眠可,大便可,皮肤略瘙痒,情绪略烦躁。舌淡红苔黄腻,脉略弦。前方去竹茹、狗脊,防风加至8 g,加用炒白扁豆20 g、生薏苡仁30 g、滑石粉15 g、黄芪25 g、莲子心10 g,14 剂。外用泡洗方不变。2017 年12 月11 日:近1 个月服药后自觉周身舒适,足底感觉异常、仍怕凉,其他均好转,无酸麻刺痛,无肤痒,纳眠可,二便可,口中生津,偶有心烦。舌脉: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滑数。处方:柴胡8 g、枳壳10 g、黄芩20 g、黄连12 g、关黄柏20 g、白术20 g、苍术10 g、赤芍15 g、生薏苡仁30 g、滑石粉15 g、茯苓20 g、猪苓15 g、附子3 g、黄芪30 g、川牛膝20 g、羌活8 g、独活1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20 g、莲子心10 g,14 剂。患者服药后无不适,症状改善明显,继服42 剂巩固疗效,随诊无复发。
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严谨辨证,我们认为本例患者烟酒史30 年以上,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云:“酒面无节,酷嗜炙烳……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本案患者已步入七八之岁,消渴日久迁延不愈,五脏功能日趋减退,导致机体亏虚,同时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为本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故本例发病根本机制为脏腑亏虚。在脏腑亏虚基础上,又长期饮酒,导致湿邪留着,阻滞经脉气血,发为消渴病痹痿。故治疗方面,应从“湿”论治,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侵入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见肌肤不仁、四肢关节疼痛重浊;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湿性故口干不欲饮;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肤痒、湿疹浸淫流水等;舌淡暗苔黄厚腻,脉弦滑,均为湿热内蕴之证。清代叶桂《温热论》说“湿盛则阳微”。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本病缠绵难愈,故需患者有较强的耐心、信心和较高的依从性。
治疗方面,以中药内服加外用浴足的方式,双管齐下。湿邪其实较难祛除,我们从健脾利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等多个方面来祛湿,核心方为二妙散和五苓散,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配伍,清热利湿、强筋壮骨,更加黄芩、黄连助清热燥湿之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滑石粉配伍利水渗湿,附子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同时佐以黄芪、浮小麦、葛根、天花粉等益气养阴生津;赤芍、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络;羌活、独活、防风配伍以祛风湿、散寒止痛;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可酌加柴胡、枳壳、玫瑰花等疏肝行气之品;皮肤瘙痒,加用白芷、白鲜皮祛风燥湿止痒;痰湿阻滞则可加用清半夏、竹茹等化痰药。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原则,加用中药浴足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泡洗方中用桂枝温通经络;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关黄柏、白芷清热燥湿;夏枯草、猫爪草、马齿苋、连翘泻火散结消肿;天山雪莲祛风湿,强筋骨;透骨草、红花、苏木补血活血、舒筋通络止痛;大黄可“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通脏腑,降湿浊;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诸药合用,通过浸泡双足,直达病所,增强祛风通络除痹之效,更好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是比较确切的,临床上多数医家采取的是益气滋阴、活血通络[14-17]、温阳通脉[18-19]或补肺肾补水气[20-21]的方法,但有不少患者单纯使用活血通络或者温阳通脉的方法疗效不佳。其实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湿”邪是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重要病机,现代人多食肥甘厚味、多爱饮酒,且多动体弱,这些都是产生湿邪的重要因素,对于湿邪占主导地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单纯活血、温阳或通络的方法都无法获得满意疗效。以此患者为例,其在其他科室就诊近1 年,均大量使用活血通络等中药,但症状一直无明显改善。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后,初始也曾使用一定活血化瘀通络药物配合祛湿之品,疗效仍不明显,后仔细分析患者病机,改用大量祛湿之品,如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黄芩、黄连、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滑石粉等,最终获得满意效果。因此对于湿邪较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上一定要加大祛湿之品的用量,多可获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