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李 倩,李 薇*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2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处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农作物的种植。但喀斯特山区正负地貌地形差异大、工程性“缺土、少水”、水旱灾害频发等现象,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然而这种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我国重要传统主粮作物玉米和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每年都需对土地进行翻耕播种,土壤扰动较为强烈,受夏秋季节的强降雨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现有的耕作观念与耕种模式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投入高,效益低,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故此,从喀斯特农业发展脆弱生态环境背景出发,探讨喀斯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1 人多地少,农业人口压力大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着48个民族,约1亿人口,其中少数民族约1500万,集中了全国近50%的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地区之一。以贵州为例,贵州省人口密度超过了200人/k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8%,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1],其中约有80%为农业人口。以贵州为例,人口年增长率为1.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7倍,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业人口压力大,科学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人地矛盾尖锐,严重制约喀斯特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退化 由于人类活动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农业用地不断向建筑工业等用地性质转变,以及不科学的农业发展导致耕地面积锐减。据调查,耕地保有量比20世纪末减少了约8.2×106hm2,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40%[2]。喀斯特地区土壤污染、土壤酸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养分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其他性质用地置换补充的耕地质量差[3]。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质量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量与质量,威胁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自给安全。
1.3 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水土流失严重 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相对非喀斯特地区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造成,粮食供给不足,为解决吃饭问题,毁林开荒,形成了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石漠化问题凸显[4]。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全球坡耕地年流失表层土壤25亿t。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5°)占旱耕地总面积的87.5%,其流失量约占总流失量的90%。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农业耕种,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是喀斯特农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1.4 农业流失土地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 日益加重的人地矛盾,加剧了土地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土地不断扩张。据国家林业部门报导,2011年底,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总面积高达1.2×105km2,占到喀斯特土地总面积的26.5%,涉及滇、黔、桂等8个省市。石漠化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灾难,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1.5 人为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与洪涝严重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旱灾与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2009~2010年的重大旱灾,造成贵州、广西、云南、重庆、四川5省区的67.3万hm2耕地、52.7万hm2作物受旱,14.7万hm2待播耕地缺水缺墒,人畜饮水困难[5]。2011年云南旱灾导致60.4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4.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97.2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81.5万hm2,绝收面积9.3万hm2。洪涝灾害也是影响喀斯特农业发展的重要灾害,西南喀斯特地区强降雨持续时间较长,极易造成落水洞等排水管道堵塞,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6]。西南喀斯特地区频繁的旱涝灾害对农业农村生产发展极大影响,也是重要的致贫因素。
1.6 地质灾害频发,毁坏农业基础设施 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气候背景,造成西南喀斯特地区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仅贵州喀斯特地区滑坡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累积过1亿元。泥石流仅贵州西部有记录在案的就有290处,在1993~2002年,就导致了人员伤亡73人,毁坏耕地378多hm2,经济损失巨大[7]。此外,崩塌、落石、开矿建水库引发的小型地震等地质灾害也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7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普遍存在 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西南喀斯特地区降水相对丰富,但由于特殊“二元”地上地下结构,地表难以存水,造成工程性缺水严重,降低了农业用水的安全。小型农田水利水保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灌溉需求,储水容量有限,不适应大旱灾害发生时的用水需求,导致有旱必减产甚至绝收。同时,农民抗旱意识薄弱、缺少建设抗旱设施的基金[8],降低了农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不稳定性。
2.1 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与转移剩余劳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专业的技术是农民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与增加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在国家精准扶贫与全面扶贫的政策下,农业主管部门与科技人员应当引导农民自主地积极学习专业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种植观念,提高新事物新技术的认知水平。加强各种专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户走出去,去参观学习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技术。鼓励农户参加各种外出务工培训,引导农户外出就业,减少农村环境压力。
2.2 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 利用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地域环境与气候环境优势,发展现代化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业作物,如烤烟、蔬菜、花卉、茶叶、糖料作物以及亚热带精品水果。喀斯特平原区、盆地区、坝区等条件较好,地势平缓的区域,根据地方特色类型,发展上述优势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农业水平与农民收益。在峰丛洼地等正负地貌分明的区域,发展特色的混农林业。根据地域特点,在保证水土不被侵蚀的条件下,在洼地底部、缓坡适当发展粮食作物。在大于15°的陡坡地,严禁发展常耕作物,减少土地的扰动,尽量发展适宜的林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
2.3 转变以粮为纲的观念,发展草地农业与混农林业,治理石漠化 喀斯特地区土壤极易受到扰动后发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通过发展人工草地,整合饲料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可以显著延长食物转化链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效益。在喀斯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草地农业与混农林业,采用“粮——草——畜”等多种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提高草地农业与混农林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建设与特色林草畜产业及农民增收相结合,在改善喀斯特脆弱环境的同时,治理石漠化,推动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喀斯特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水利水务投入,建设符合农业需求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根据农业用水需求科学调度农业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西南喀斯特地区每年都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目前贵州已经对全省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风雹风险区划、低温霜冻风险区划,极大提高了灾害预测水平,但仍需在作物关键物候区提高预警控制以及科学预防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等极端反常灾害。